首頁>要聞>原創
貢獻中國智慧 共繪合作圖景
——上海合作組織減貧和可持續發展論壇綜述
中國是全球減貧事業的積極踐行者,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將消除貧困和農業農村發展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作為全球人口最多、地域最廣的區域合作組織,上合組織始終把消除貧困、促進公平發展作為重要使命。
5月19日至20日,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減貧和可持續發展論壇在陜西舉行。來自上合組織國家的政府官員、農業專家及企業代表齊聚三秦大地,通過實地考察、論壇交流等形式,圍繞“持續減貧 合作發展”主題,商討可持續發展和減貧問題的可行性路徑,致力于將發展愿景轉化為落地成果。
農業科技驅動減貧發展
“當前空氣溫度27.23℃,基質含水量76.5%,基質溫度22.32℃。”
“生長要素(空氣溫度)過高警報!”
“08:05,打開頂窗;17:51,關閉環流風機。”
……
走進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這個智慧云控制中心界面吸引了人們的注意。智慧云控制中心猶如園區“大腦”,通過大數據平臺計算和分析,對園區內所有種植、生產、服務、流動等全過程進行管理,實現農業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系統化、標準化。
這里只是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發展智慧農業的一個縮影。
2019年,在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九次會議上,中國倡議在陜西省設立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六年來,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在楊凌落地生根,在農業科技創新等領域結出累累碩果。
楊凌的農業科技發展得到了與會嘉賓的充分肯定。在楊凌分論壇上,上海合作組織睦鄰友好合作委員會副主席崔麗表示,楊凌將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源源不斷輸送到農業生產一線,為旱區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生動展現了科技賦能減貧的實踐價值。
“種業是減貧的核心動能,種業技術進步有利于推動減貧事業的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康振生呼吁建立全球公共育種平臺,推動基因編輯、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貧困地區的應用。
在全國政協委員、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馬有祥看來,農業科技創新是減貧的“金鑰匙”,可持續發展的“穩定器”。他介紹,中國正持續提升農業科技裝備水平,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在農業中的應用場景,推動國產農機裝備向“大中小型兼備、綠色高效智能一體”方向邁進。
從脫貧攻堅邁向鄉村全面振興
2020年,中國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如期完成,989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歷史性地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
在西安分論壇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鄉村發展志愿服務促進會會長劉永富回顧8年脫貧攻堅和4年鞏固成果的實踐,分享了幾點體會。他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為民情懷和歷史擔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保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勝法寶;補短板強弱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效措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在開幕式暨主論壇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張合成圍繞“鄉村振興——從脫貧到共富的蝶變工程”作主題演講,內容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深度,贏得與會嘉賓的一致好評。他表示,中國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已邁上新臺階,但想要實現“2035年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時間緊,任務重。
“要堅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以此為根基破解鄉村振興難題。要通過多予少取增加農民獲得感,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洛川蘋果產業的成功正是一個典型案例。”談及產業興旺,張合成心中的理想圖景是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三產融合、四季不閑。
中國經驗對接世界需求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在論壇上,多位外方嘉賓高度評價中國的減貧成就,認為中國經驗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要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合作,有效應對貧困問題——
“烏茲別克斯坦正在實施多項試點項目。比如,在低收入家庭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創造被動收入;貧困群眾利用2萬公頃林地種植藥用植物;為低收入家庭成員開設電子商務、網頁設計及SMM(社會化媒體營銷)培訓課程。”烏茲別克斯坦就業與減貧部第一副部長茹拉耶夫·馬拉特介紹。
“吉爾吉斯斯坦和中國實施了一系列旨在提高農業生產力的成功項目。比如,建立聯合農業工業園區;交流有機農業和生態系統農業領域的知識和技術;創建農業綜合企業創新樞紐,以促進垂直農場、水培和氣培等先進技術的開發和實施。”吉爾吉斯斯坦水利、農業和加工工業部第一副部長克里馬利耶夫·然內別克分享道。
……
2025年是上合組織“可持續發展年”。近年來,中國通過扶貧專項培訓、農業技術援外培訓、留學生培養和設立海外分校等方式,為上合組織國家培訓了數以千計的農業科技人才,還建成了多個境外農業科技園區,試驗示范多種農作物優良品種。
在世界發展浪潮中,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始終未變,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亦奔涌向前。中國將繼續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引,加強與上海合作組織各國的攜手合作,全面深化農業等領域的合作交流,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穩步發展,助力上合組織減貧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本報見習記者 李佳珊)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