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奇聞軼事
“光桿編輯”鄒韜奮
1926年10月,鄒韜奮接任《生活》周刊主編。社址設在上海辣斐德路一個小小的過街樓里,3張辦公桌把小屋塞得滿滿的。工作人員只有“兩個半”人:除“光桿編輯”鄒韜奮外,還有主管營業、總務和廣告的徐伯昕,以及兼職會計孫夢旦。
為了把《生活》周刊辦成“大眾知音”,鄒韜奮把主要欄目調整為時評、短論、人物介紹、通訊、隨筆、游記等,編排上也別出心裁,配上插圖和漫畫。沒人投稿,鄒韜奮就自己寫稿,他每期都要用不同的筆名同時為幾個專欄撰文,“長長短短的,莊的諧的,都由光桿編輯包辦”。這“并不是喜歡這樣做,確是因為出于萬不得已”。鄒韜奮先后用過的筆名有孤峰、心水、落霞、谷僧、因公、思退、沈慰霞、慚虛、秋月、春風等。其中影響最大的筆名是“韜奮”。“韜”是韜光養晦,“奮”是奮斗不懈。之所以選用這個筆名,意在自勉延志。
每天,鄒韜奮采用“跑街”的方式,把書店當作資料館,經常光顧,尋找讀者需要的信息。一些外文雜志價格昂貴,他只得當場閱讀,邊讀邊記,整理成文。他身兼多職,既要提筆寫作,又要親自跑印刷廠、看校樣。直到《生活》周刊聲名遠播,投稿者多了起來,鄒韜奮才改變了每期“唱獨角戲”的狀況。
作為“一種為大眾作喉舌的刊物”,《生活》周刊立足于“有價值、有趣味”,力求讓讀者“看一篇得一篇的益處”。首頁設立的“小言論”專欄,由鄒韜奮主筆,雖然只有短短幾百字,卻“言人所欲言,言人所不敢言”,很受讀者歡迎。每遇社會上發生轟動事件,讀者就期待著看“小言論”上的文字。末頁設立的《讀者信箱》專欄,是編者與讀者互動的平臺。編輯部有時一天就收到來信1000多封。鄒韜奮認真拆信、選登、答復,忙得不可開交,曾先后給讀者親筆回信4萬多封。
《生活》周刊原來的發行量是1000余份,鄒韜奮接手3年后,銷量竟增至15.5萬份,一躍成為“風行海內外,深入窮鄉僻壤的有廣大影響的刊物”,為“中國雜志界開一新紀元”。(王劍)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