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奇聞軼事
周有光的字母情緣
1923年,周有光考入上海圣約翰大學。當時,英文打字機已經普遍應用,而中文只能靠人工謄抄,很影響記錄效率。一次課后,他攔住外籍教授追問:“為何現在漢字如羅馬字那樣便利了?”老教授掏出銀質字母尺比畫,告訴他:“文明需要合適的工具。”這個比喻深深地打動了他,周有光決心改變現狀。
20世紀30年代,周有光在銀行工作時,他的西裝口袋里總揣著自制卡片。算盤聲停歇的間隙,他便記錄方言發音,用自創符號標注聲調。就連在匯豐銀行金庫清點銀圓,他也對著保險柜編號思索——字母與數字的組合,正是簡潔的符號系統。
1948年底,周有光與妻子張允和游歷歐洲。在大英博物館里,他抄錄希臘文字和古埃及文字,試圖解讀象形文字意義與結構;在法國國家圖書館內,他同時調閱拉丁語系和斯拉夫語系文獻;在意大利龐貝古城廣場的商城里,他淘到19世紀語言學家手稿。歸程行囊里,整箱各國字母史料格外沉重。
1954年,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整個世界的字母情況,周有光整理20載積累,出版了專著《字母的故事》。在第二年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本在后排記錄的他,因“注音符號存廢”之爭被點名。他侃侃而談,論證嚴密,為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開辟了一條坦途。
后來,周有光擔任了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第一研究室主任,并參加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為我國漢語拼音發展貢獻了畢生力量,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周星)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