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熱點
聚天下英才 當科創尖兵——寫在第九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之際
在中國科學院腦智卓越中心,研究員張鐵林跨界融合,從腦科學中探尋人工智能技術新路徑;在大模型社區,無問芯穹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夏立雪連接起大模型與AI芯片,讓買算力像“逛超市”一樣容易;在上海市科委,項目經理人團隊的王薇成為“鏈手”,全鏈條助力未來產業培育……一個個青春勃發的身姿,匯聚在開放包容的大上海,勇挑大梁,勇當尖兵,為建設上海國際科創中心、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產業的制高點,埋頭苦干,只爭朝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大家要懷愛國之心、立報國之志、增強國之能,把個人奮斗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跑好歷史的接力棒,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寬廣舞臺上綻放絢麗的青春光彩。
在第九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記者將目光投向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上海。向著科學研究的高峰、科技產業的前沿、創新生態的源頭,青年力量熱烈奔赴,正在這里書寫著“硬核”答卷。
5月29日,機器人“選手”參加足球比賽。當日,2025國際人形機器人技能大賽在2025張江具身智能開發者大會上正式啟動。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攀登,向科研高峰
1943年,人工智能的核心基石——人工神經網絡,誕生于人腦神經元的啟發。如今,渴望突破高能耗等瓶頸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否再次從腦科學研究中汲取靈感?
這是“80后”科研人員張鐵林來到上海的原因。幾年前,他帶著自己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積累,到中國科學院腦智卓越中心就職。作為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頂尖研究所,這里不僅誕生過克隆猴,也牽頭了“腦圖譜”等一系列解析大腦的前沿研究。
選擇跨界,不是放棄原本的研究,恰恰是為了更好地深耕。“參考腦低功耗編碼、靈活計算架構、高效學習的方式,我們正在助力脈沖式類腦大模型軟硬件的開發,并且推出了類腦算法,已在類腦麻醉機器人、腦機接口解碼等產品上應用。”張鐵林說。
用資源聚才,以事業育才。作為科學研究的高地,上海培養、積蓄了大量青年科研人才,不拘一格支持他們勇攀科學研究的高峰。
從創新投入來看,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上海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達4.4%左右,其中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比例達11%左右。
從研究力量來看,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并駕齊驅,十余個中國科學院旗下院所各具特色,上海科技大學聲名鵲起,各類新型研發機構加快發展。
從原創成果來看,2024年上海科研人員在《細胞》《自然》《科學》三大國際頂刊發表論文158篇,占全國30%。《細胞》雜志發布的年度最佳12篇研究論文中,上海占其三。
從政策創新來看,基礎研究先行區、探索者計劃等一系列舉措支持科研人員“寧打一口井,不挖十個坑”,科技青年35人引領計劃重點選拔35歲以下年輕人,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成為培育高層次人才的“搖籃”。
如果要問這些青年科研人才有什么相似的特質,答案中必定會有一條:敢想、敢闖、敢于挑戰“不可能”。
建設海底“望遠鏡”,挖掘藥物靶標,用榫卯結構代替鈦釘連接骨頭……正如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95后”科研人員段佳所說:“科研就像登山,唯有堅持不懈、攀登不止,才能看到最美的風景。”
開拓,在產業前沿
成立兩年,融資近10億元,員工平均年齡32歲——人工智能算力基礎設施企業無問芯穹年輕而充滿活力。
“年輕人喜歡上海,這座城市有更開放、更活潑的基因。”夏立雪說,上海和年輕人很配。
夏立雪是“90后”,他與上海的故事要從全國首個“算力生態超市”說起。大模型企業想要算力,人工智能芯片企業想要市場,能不能把兩邊的需求連接起來?2025年,無問芯穹與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模速空間”聯手推出“算力生態超市”,把多種大模型算法高效部署在多元芯片上,服務上下游初創企業。
“政府部門用算力補貼幫助初創企業在‘算力生態超市’扎根,他們成長起來后,也繁榮了我們的生態。”夏立雪說,在“模速空間”,百余家企業協同互助,在咖啡香與代碼聲中開拓產業的新版圖。
“模速空間”所在的徐匯西岸,是創業者逐浪前行的舞臺之一。記者從上海市科委獲悉,上海近年來著力打造全球科技型初創企業首選地。例如,代表性雙創平臺“創·在上海”國際創新創業大賽的參賽者中,海外歸國創業、青年創業以及高學歷、高水平、高專業度的“三高”人才集聚;張江的從業人員中,青年人才占到80%,全球化、前沿化和年輕化是重要標志。
更快、更前沿、更有潛力,青年創業者正在引領未來浪潮。
看似普通馬甲卻能幫人解放雙臂,適合高空采摘、居家裝修;作用于雙腿,即使腿腳不便的老人,穿上后也能重溫爬山的樂趣……傲鯊智能的機械外骨骼曾“參演”《流浪地球2》,這些酷炫產品如今開始走進生活。“我們希望用外骨骼為人賦能,生產普通家庭也能買得起的外骨骼。”傲鯊智能市場總監張華說。
蛋白質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部分,廣泛存在于人們生產生活中,但想改造它卻不容易。“與靠經驗和高通量實驗的傳統方法相比,我們開發的大模型能完成蛋白質從序列到功能的預測,實現從‘大海撈針’到精準設計,多款蛋白質產品已進入產業化階段。”天鶩科技創始人洪亮說。
活力四射的張江科學城,邁向世界級“科創灣區”的大零號灣……展開上海的“科創地圖”,浦江兩岸“新”光閃耀。上海市科委數據顯示,凝聚上海科創精華的張江高新區已形成“1區22園”格局,建成面積約420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誕生超1家上市企業。
探索,去生態源頭
“以前是‘從0向1’推進,現在項目經理人要著眼于科技創新鏈,‘從10看到0’。”上海市科委工作人員王薇告訴記者,最近一年,她成為項目經理人團隊中的一員,工作有了新變化。
項目經理人不是一個自然人,而是一個團隊、一種機制。當全球科技競爭跑步進入“無人區”,如何才能保持戰略敏捷,防止“科技踏空”?2024年,上海率先探索科創項目經理人“鏈手”機制,破局科創管理新范式。
記者從上海市科委了解到,項目經理人被賦予總調度權責,打破傳統科技管理模式,先行聚焦腦機接口、量子計算、綠色燃料等六大未來產業,探索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創新培育路徑。
其中,綠色燃料是上海航運中心發展提出的需求,上海目前布局了可持續航空燃料和綠色甲醇兩大方向。前者由上海機場集團聯合華東師范大學技術團隊推進廢棄油脂脫羧加氫工藝,成本更低且對綠氫的依賴更小;后者引進了外籍院士團隊探索全發酵生物沼氣制甲醇路線,成本有望降至3000元每噸以下。
“我們要去化工區聊,考慮符合要求的場地、設備大小,需要接洽綠電,等等。這些還只是產業化中試階段需要協調統籌的事項,后續要定期跟蹤選定路線的進展情況,確保快速實現產業化目標。”王薇說,技術、人才、資本、政策、場景“同頻共振”,創新才能真正落地。
在上海,像王薇這樣拼搏在一線的科技管理和服務人才還有很多。他們雖然不是科研人員,也不是創業者,卻是創新生態的探索者、營造者。
運行未來產業基金,給予長期耐心的資本支持;為科技成果轉化保駕護航,壯大技術經理人隊伍;實施孵化人才培育行動,用高質量孵化環境助力初創企業……這種體系化作戰的生態思維,正成為上海推進基礎研究、培育未來產業、攻關關鍵核心技術、搶占科技制高點的底層邏輯。
“我們致力于打造集‘研究機構+早期投資+創業平臺+投后服務’為一體的硬科技創業生態,為科技創業者提供投資、孵化及融資解決方案。”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說。
人才成長和發展,離不開創新文化土壤的滋養。從科研到產業再到生態,上海正全力集聚天下英才,以人才之“風”,鼓科技創新之“帆”,在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的新征程中,劈波斬浪、乘風前行。(記者王永前 董雪)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