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動態
警惕技術外衣下的“面子工程”
前不久,中央紀委辦公廳通報了一個案例,內蒙古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在建設“互聯網﹢政務服務”場所時,背離實際需求,搞“面子工程”。這種披著技術外衣的形式主義,需要引起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高度警惕。
與傳統形象工程不同,披著技術外衣的“面子工程”更具隱蔽性。這類工程技術性強、名頭多、類別多,一般人難以察覺。
其危害同樣不容小覷,如技術或產品華而不實,與本部門、本單位實際需求不適配,甚至打著“民生項目”旗號大搞“技術秀”,使本應用于民生領域的投入被擠占,嚴重損害政府公信力。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已把大搞勞民傷財“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明確界定為違反政治紀律的行為。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修訂后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進一步強調要強化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責任落實,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糾治“四風”,彰顯了黨中央對違規建設“面子工程”問題“零容忍”的決心。
杜絕披著技術外衣的“面子工程”,需從制度約束、考核標準、社會監督等方面協同發力。扎緊制度“籬笆”,嚴格立項和招標采購程序,強化監督問責,遏制“拍腦袋決策”的沖動;完善考核標準,將系統使用率、有效率和問題解決率等納入考核;加強社會監督,項目實施效果好不好,不只是使用部門、單位說了算,還要看是否方便了群眾、優化了辦事流程、提高了行政服務效率。
“面子工程”既傷面子,也傷里子;既害人,又害己。唯有樹立正確政績觀,摒棄形式主義,以務實之風筑牢治理根基,才能讓技術真正回歸為民服務的本質。
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