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社會聚焦
從“幼有所育”到“幼有優育”:
委員建言推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升級眼下正值全國托育服務宣傳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中國計生協會以“普惠托育,科學育兒”為主題,通過多種形式,推動托育服務從“量的擴張”向“質的躍升”轉型。
近年來,從試點到逐步推開,各地在普惠托育服務中創新探索,有效緩解了部分家庭的育兒壓力,但仍面臨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就近入托難等現實問題。聚焦“幼有所育”到“幼有優育”的民生關切,多位政協委員深入調研、積極建言,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到幼兒托育優質普惠服務,切實紓解育兒家庭后顧之憂,為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貢獻政協智慧。
——編者
開欄語
人口發展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在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政協委員們聚焦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瞄準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重要問題,積極協商建言獻策。
本版即日起推出“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委員說”專欄,邀請多位深耕相關領域的政協委員,以腳沾泥土的扎實調研與前瞻思考,共同探討和回應“生有所護、幼有所育、壯有所助、老有所養”的時代命題,為健全我國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助力。
全國政協委員徐叢劍:
“醫育結合”讓普惠托育服務更安心
張明今年35歲,是杭州市西湖區文新街道某互聯網公司的資深程序員。每天早高峰擠地鐵時,望著手機里孩子的照片,他總會嘆氣:“要是小區里能有一家專業托育機構,既能保證照護質量,又不用繞路接送,那該多好啊!”
這個簡單的心愿,道出了當下雙職工家庭的普遍困擾。一面是年輕父母對優質托育的殷切期盼,一面是市場供給的結構性不足。
如何破解這道民生難題,讓托育服務真正成為“民心工程”,考驗著各方的智慧與擔當。
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婦產科學系主任徐叢劍注意到,盡管目前全國月子會所數量已突破7000家,也有不少月嫂培訓機構為居家育兒提供專業人力支持,但服務資源與民眾需求之間仍存在明顯的結構性失衡。
“一方面,優質服務資源集中分布于一二線城市;另一方面,現有服務主要集中于產后0~3個月階段,對1~3歲嬰幼兒的持續照護支持體系尚未建立。”徐叢劍表示,結構性供給不足與服務鏈條斷裂,不僅抑制了育齡群體的生育積極性,更造成新手父母在育兒第一年普遍面臨嚴重焦慮。
在他看來,“建立覆蓋孕產期至幼兒期的連續性照護服務體系已是當務之急”。
據徐叢劍介紹,近日,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局聯合區衛生健康委發布《靜安區托育服務“萌芽工程”行動計劃(2025-2027年)》,推出“六大行動”,提到以專業力量搭建“教養醫”融合的托育服務新生態。
“不同家庭對育兒服務有著差異化需求,而所有年輕父母都亟須便捷、專業的科學育兒指導。”徐叢劍建議,面對當前出生人口持續下降的趨勢,基層醫療機構可充分利用產科資源相對充裕的現狀,推動婦幼保健服務轉型升級。
具體而言,可引導基層婦幼保健院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組建以醫療、托育、保育、護理為主的照護團隊,豐富嬰幼兒活動及服務內容,使其在身體發育、語言交流、情感認知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專業醫師通過系統監測嬰幼兒各階段發育特征,實施科學化成長指導,可顯著提升對發育異常情況的早期識別能力,從而構建‘篩查預警—專業評估—多學科干預’的全周期健康管理閉環體系。”徐叢劍表示,“醫育結合”讓普惠托育服務更安心,做到了健康問題及時處置、健康指導扎實有力。
他進一步提出,在完善基層婦幼保健院托育服務功能的基礎上,重點推動縣級綜合醫院、中醫院等具備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延伸開展普惠性托育服務。同時通過政策扶持、標準引導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規范化、專業化的托幼機構,建立健全覆蓋機構資質、人員配備、安全防護等全流程的監管體系。“切實提升托育服務質量,推動嬰幼兒照護服務從‘有’到‘優’高質量發展。”徐叢劍說。
全國政協委員侯貴松:
“跨界辦園”:普惠托育發展新思路
托育服務作為嬰幼兒早期發展的重要保障,直接關系到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承載著億萬家庭的殷切期盼與民生福祉。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數據和政務服務局黨組書記侯貴松在調研中發現,當前我國托育服務發展面臨多重挑戰:一方面,行業服務質量存在明顯差異,整體專業化程度仍需提高;另一方面,家長對托育服務的認知和信任度不足,仍處于逐步了解和接受的過渡期。
此外,托育資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以及優質托育服務與普通家庭支付能力之間的供需錯配,導致很多年輕父母對選擇托育服務持謹慎態度。
侯貴松表示,從市場供給角度分析來看,托育服務機構面臨著場地租金、人員薪酬、設備維護等各項經營成本。從消費需求層面觀察,大多數嬰幼兒家庭偏好價格適中、質量可靠的普惠型托育服務。
前不久,中辦、國辦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鼓勵發展社區嵌入式托育、用人單位辦托和托幼一體服務”,旨在通過多元化托育服務供給模式創新,有效釋放家庭育兒消費潛力,促進托育服務與擴大內需的良性互動發展。
侯貴松注意到,在社區托育方面,雖然3公里服務半徑最符合家長需求,但往往存在場地資源不足、空間改造難度大等問題,且基層政府權責劃分尚不清晰。同時用人單位托育機構整體供給不足,家庭托育模式又受制于住宅性質變更審批難、需整棟業主同意等制度性障礙。
為帶動更多有條件的用人單位為職工提供托育服務,2022年起,中華全國總工會、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評選全國愛心托育用人單位,旨在推動企事業單位為職工提供優質的嬰幼兒照護服務。該評選至今已有3批共300家單位入選,這些單位的做法在解除職工后顧之憂的同時,還有效擴大了普惠托育服務供給。
“單位辦托的最大優勢在于能夠精準對接職工需求,提供更靈活的托育服務。”為解決用人單位顧慮,侯貴松建議借鑒多地正在探索的新路徑,即采用政府購買服務、專業托管等輕運營模式降低成本,增設臨時托、半日托等彈性服務,滿足不同群體的個性化需求。
在他看來,通過購買服務引入專業托育機構,或采取“自建﹢委托運營”模式,“跨界辦園”的創新實踐為普惠托育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既保留了單位辦托的針對性優勢,又通過社會化協作機制化解了運營風險。
單位托育機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還必須突破單一內部服務模式。為此,侯貴松提出構建“一刻鐘托育服務圈”,一方面盤活社區資源,在居民區和單位集中區發展嵌入式托育點;另一方面推動政企合作,支持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工業園區開辦托育服務,在保障職工福利的同時向社區開放,形成共享機制并同步建立評估監管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謝良地:
“托幼一體”打造“家門口”的成長樂園
隨著三孩政策實施和雙職工家庭增多,0~3歲嬰幼兒照護需求日益增長。托育服務作為民生保障的重要一環,越來越受到關注與重視。
“深圳市某家公立幼兒園過去僅接收3~6歲幼兒,近年通過投入專項資金改造園區環境、研發適齡課程體系,成功將服務范圍拓展至0~3歲嬰幼兒群體。”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高血壓研究所所長謝良地在調研時了解到,這一典型案例充分展現了當前各地積極推進的“托幼一體”改革實踐。
在“托幼一體”實踐探索中,幼兒園通過整合0~6歲教育資源,既實現了設施和師資的高效利用,又為家長提供了就近便利的平價服務。“‘托幼一體’通過打造‘家門口’的成長樂園,助力社區構建起更完整的早期教育生態體系。”謝良地說。
針對當前托育服務工作存在的托位數量不足和托位閑置并存、家庭送托意愿高和服務接受度低并存、政策環境利好和機構生存難并存等現象,謝良地建議,盡快制定托幼機構設置標準和服務規范,同時加大財政補貼力度,讓更多幼兒園有條件復制這一成功經驗,推動普惠托育真正落地生根。
“托育服務關乎千家萬戶切身利益,既是破解‘帶娃難’問題的關鍵抓手,更是提升生育意愿、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重要支撐。”為了做好這件群眾獲得感最直接、需求最迫切的民生實事,他進一步提出加快推進托育服務立法進程,將托育服務相關經費納入本級政府預算并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有序推動托育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服務范疇。
推進普惠托育服務發展,需要多措并舉。謝良地認為,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財政補助機制,另一方面要完善從業人員職業發展體系,包括制定合理的薪酬標準、建立職稱評定和晉升通道。
同時,要通過政策引導和資源整合,鼓勵教育機構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普惠托育服務供給,讓“幼有所托”成為惠民常態,更讓“安心托幼”真正溫暖民心。
為推動普惠托育服務高質量發展,謝良地建議從以下方面完善價格機制:
首先,構建差異化收費體系,以全日托服務為定價基準,通過市場調研科學制定半日托、計時托、臨時托等服務的價格浮動區間,確保收費既體現服務差異又保持普惠屬性。
其次,建立與嬰幼兒年齡相匹配的階梯式收費標準,合理上調低月齡嬰幼兒照護服務定價,以補償機構在人力配置、照護強度等方面的額外投入。
再次,通過價格杠桿引導機構優化服務供給結構,鼓勵開設乳兒班、托小班等細分年齡段班級,更好滿足不同家庭的多元化托育需求。
“普惠托育服務的健康發展,需要構建強有力的政策支撐體系。”謝良地表示,當前各級政府已將托育服務納入重點民生工程,要通過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系統整合規劃布局、土地供應、住房配套、財政補貼、金融支持、人才培養等政策工具,形成政策合力,加快推進托育服務設施網絡建設,持續擴大優質托育服務的覆蓋面和可及性。
■ 基層委員聲音
安徽省委機關幼兒園教學部主任王璐璐:
“老幼共托”讓代際照料更有溫度
面對“銀發社會”與“托育剛需”雙重挑戰,安徽省合肥市濱湖世紀社區創新打造全省首個“代際融合”示范性服務綜合體,連通托幼區域和老人活動區,將長者照料、幼兒撫育和基礎醫療服務有機銜接。
合肥市包河區政協委員、安徽省委機關幼兒園教學部主任王璐璐在調研時發現,這種模式既可以滿足老人醫養康護需求,又能夠保障幼兒成長發展需要。“老幼共托”通過構建老少互動的溫馨空間,讓代際照料更有溫度,搭建起“老幼相依、代際相長”的新型社會支持網絡。
在她看來,“老幼共托”實現了場地設施共建共享、專業人才互通互補、管理經驗交融互鑒,有助于培育新型業態,帶動相關產業鏈發展,創造多元就業機會,從而深度激活社會服務資源潛能,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盡管這一創新模式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和顯著的綜合效益,但在落地實施過程中,仍面臨空間設計、照護標準、運營模式等挑戰,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探索創新解決方案。”王璐璐表示,除了解決服務標準不統一、專業人才短缺、運營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還要考慮諸多差異化需求。
她解釋說,從建筑功能分區上,“老幼共托”需兼顧幼兒活動區的安全活潑與老年活動區的適老舒適;在設施配置方面,既要滿足兒童教育娛樂需求,又要符合長者無障礙標準;照護服務更需建立既了解幼兒發展心理學又知曉老年護理學的復合型人才隊伍。
“這種跨代際服務模式的轉型,無論是硬件設施的適老化改造還是服務人員的跨領域培訓,都意味著需要持續的專業投入與資源保障。”為此,王璐璐建議從政策扶持、專業人才培養、資金保障、安全管理等方面協同發力,通過制定代際互助專項政策培育社區互助文化,依托智慧養老平臺實現服務資源精準對接,同時建立跨代教育機制讓長者智慧與兒童活力相互滋養,促進“老幼共托”實現標準化運營與長效發展,讓“銀發”與“童顏”的交響曲成為每個社區最動人的底色。(記者 趙瑩瑩 胡方玉)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