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社會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時評 創客說 樂觀社會 畫里有話 滾動資訊

首頁>社會>社會聚焦

北京經理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副教授李黎紅:

我國青年婚戀生態的十年變遷

2025年06月09日 09:44  |  作者:楊嵐  |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青年婚戀不僅是個人選擇,事關青年個人幸福和事業發展,更關乎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持續發展。”北京經理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副教授、北京一筠大愛教育研修院執行院長李黎紅,20余年來堅持從事青年人婚戀教育工作,也在長期與青年人的溝通中,見證了我國青年婚戀的變化。

《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23》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單身人口數量達2.4億人,其中25歲至29歲的人群未婚率約51.3%,30歲至34歲的人群未婚率18.4%,35歲至39歲的人群未婚率降至8%。《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則提到,2020年,中國人平均初婚年齡漲到了28.67歲,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為29.38歲,女性為27.95歲。而對比此前數據,2010年中國人平均初婚年齡為24.89歲,十年間推遲近4歲。

“這一系列統計數據的變化,都在印證著青年人婚戀時間顯著推遲,?‘晚婚晚育’逐漸常態化這一變化。青年人的婚戀觀逐漸呈現多元化特點,婚姻從必選項變為了可選項,年輕人更重視情感體驗,接受長期戀愛不婚等模式,部分‘00后’大學生直言‘談戀愛可以隨便談,但結婚生娃需要慎重’;擇偶標準從物質優先轉向精神契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下體現出來的代際差異,上一代側重于物質生存,如今相親角中‘月入3萬、有房’等硬性條件仍存在,但更多年輕人更追求‘尊重、自我實現、情緒價值’,認為‘情感共鳴比物質條件匹配更重要’,婚姻從‘合伙過日子’轉向‘靈魂伴侶’尋求。2023年中國青年報調查顯示,64%青年戀愛目的為‘情感陪伴和相互成長’,僅27%的青年人以結婚為目標,‘95后’擇偶前三個標準為‘三觀契合、情緒穩定、溝通順暢’,這一變化體現了代際差異。?”李黎紅表示。

同時,李黎紅看到,青年人的擇偶方式同樣發生了巨大變化,“從依賴婚介所、父母主導的公園相親角,以紙質簡歷羅列戶口、房產、收入等硬性條件,到如今的‘賽博相親’,通過社交平臺直播間、九宮格連麥等形式實現線上互動,或使用交友軟件基于興趣標簽,如滑雪、手作等,智能匹配對象,強調‘邊玩邊交友’的松弛感。”

“此外,某婚戀平臺數據顯示,2023年用戶平均戀愛周期已縮短至6~8個月,較2018年下降42%。根據民政部發布的數據,2024年全國離婚登記數為262.1萬對,相較于2023年同比增長約1.08%。這些數據都體現了青年人婚戀關系脆弱性增加、穩定性下降的特點。”李黎紅說。

出現這些現象的背后,李黎紅認為,這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它反映了青年人的婚戀觀更理性、獨立的特點。然而,同樣不能忽略“梯度擇偶”觀念導致男女婚戀結構性矛盾,農村剩男與城市剩女的兩極分化,“信息繭房”加劇恐婚焦慮,居住環境變化減少年輕人觀察多元家庭模式的機會,青春期情感教育空白,導致年輕人缺乏親密關系處理能力等問題。

對此,李黎紅建議,需通過“教育先行、制度兜底、環境凈化、心理支持”的立體體系,幫助年輕人建立健康婚戀觀,提升經營親密關系的能力,實現個人幸福與社會和諧的平衡“首先要教育先行”,李黎紅表示,可在中學開設婚戀教育課程,聯合家庭、社區建立“青春期家庭教育指導站”,科學引導青少年解決該年齡段自然萌發的情感問題;將婚戀觀教育納入高校思政課與心理課程體系;培養“青春期教育指導師”“婚戀教育指導師”,規范職業資格認證,解決師資不足問題。

在政策保障與平臺建設方面,李黎紅表示,可以通過婚假延長、租房購房優惠等政策,減輕青年人生活壓力;建立全國性正規婚戀服務支持體系,如政務App“浙里辦”新增的婚戀交友功能“親青戀”,整合心理咨詢、婚前指導、線下活動,避免商業平臺亂象;完善社會婚戀咨詢熱線、婚前輔導機制,解決年輕人情感困惑,避免“信息繭房”導致的被動單身。此外,還要推動正向婚戀文化傳播,扶持展示健康婚姻模式的節目,構建真實婚戀價值觀輿論氛圍。(記者 楊嵐)

編輯:廖昕朔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午夜福利在线视频性色 |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网站 | 亚洲人成aⅴ在线播放橙子 中文AV高清不卡在线 | 久久精品免视国产 | 在线精品自拍亚洲第一区 | 亚洲国产2020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