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體育+教育”如何答好“1+1>2”這道題 ——廣西南寧市政協就深化體教融合開展界別協商
近日,廣西南寧市政協聚焦青少年發展大計,以一場深入務實的“界別協商專題調研”推進體教融合工作。市政協調研組實地考察各校體教融合實施成效,并召開專題協商會。這場直面問題的調研協商,展現了體教融合從“形式結合”向“深度融合”邁進的深層思考與實踐。
“專業教練招聘渠道狹窄,退役運動員因教師資格證限制難以入校任教;部分體育教師缺乏系統培訓,教學能力與新興運動項目需求不匹配。”市政協委員、良慶區瓊林學校小學部校長溫麗云直言不諱。她的筆記本上記錄著現實困境:民辦學校斥資建成4萬平方米體育中心,卻因政策限制難以輻射周邊公辦學校;部分小學體育苗子升入初中后,因學籍限制導致培養鏈斷裂。
市政協委員、鳳翔路小學校長韋艷香調研發現,城區學校體育場地資源不足,部分老城區學校受空間限制,設施陳舊存在安全隱患,社區體育場地與學校資源共享機制尚未健全,學生課后鍛煉場地短缺問題突出。
“體育課缺乏統一教材和具體的課時內容安排,部分學校存在課程質量不高、課堂效果不佳問題。”市政協常委趙慰菠補充說道。
師資困局如何破?空間不足怎么解?體育課堂怎樣提質?評價體系怎么立?這些問題被精準帶入下午的協商會場。
“退役運動員入校任教,能否開辟綠色通道?”韋艷香委員的提問引發共鳴。她建議借鑒“雙軌制認證”,推廣“教練員駐校計劃”。這正呼應了體育總局、教育部出臺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要求。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空間再造的巧勁’。”市政協委員、興望小學校長黃槐賢展示優化方案:設立專項經費改造老舊學校場地,推動場地共享機制。溫麗云委員則建議針對老城區場地不足問題,鼓勵利用屋頂、地下空間建設“立體運動區”,實現“小空間大利用”。市政協常委、市體育局體育經濟科科長姜碧英補充道,可推動學校與特定體育類社會組織定向合作,高效利用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空閑時段。
“將‘常態課’打造成‘優質課’‘特色課’,是推動體教融合、筑牢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基石的核心路徑。”趙慰菠委員提出。市政協委員、第二十六中學副校長呂海華主張構建“市-縣-校”三級培訓網絡,為體育教學質量提升提供人才支撐。市政協委員、廣西隆安縣第三中學副校長藍常高呼吁讓基層教練勞有所得,并納入職稱職級晉升考核體系。
評價改革成為焦點。“將體育課程納入高考綜合改革評價體系,確保每周至少3節體育課+每天大課間活動。”市政協委員、邕寧高中校長方萬生的倡議得到多位教育界委員附議。市政協委員、華藍智庫辦公室副主任郭敬鋒建議對品行良好、技能突出且能成為校隊骨干的學生破格招錄。市政協委員、翠竹實驗學校備課組長孫佳則關注家庭作用,建議推出“親子運動護照”,形成熱愛運動追求健康的良好氛圍。
委員們的真知灼見迅速得到相關職能部門的積極回應,并初步勾勒出解決方案。
市教育局繪就下一步“藍圖”:根據學校實際合理規劃體育場地設施,實現運動場地高效利用。
市衛健委提供“健康護航”,組織定期入校開展技術指導與知識宣講,培訓校醫、教師等相關人員提升防控技能;建立縣(市、區)級學校衛生監測隊伍。
市住建局表示積極推動社會資本參與共建。市體育局支持、推動體育社會組織與學校開展合作共建,為青少年體育運動培訓提供更加豐富的供給。
“體教融合不是簡單做加法,而要構建政策落實共同體。”市政協副主席潘永鐘表示,要立足育人根本,創新教學模式,打造體教融合示范校;發揮委員優勢,激發社會活力,營造全員支持新格局;聚焦成果轉化,深化跟蹤問效,推動協商建議落地見效。(李良燕 張曦 肖亮升)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