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奇聞軼事
馮玉祥黔東督導修橋
1937年8月,貴州省建設廳成立重安江工程事務所,準備在重安江修建3孔跨徑各12.5米的石拱橋。1938年3月24日,北京大學學生錢能欣作為西南聯大“湘黔滇旅行團”成員前往云南昆明求學時途經重安江,他看到:“重安江上有鐵索橋,上鋪木板,寬丈余,為行人騾馬交通要道。公路通車后,另架設臨時木橋,以便車輛駛行,新的石橋正在建筑中,不久便可完成。”(錢能欣《西南三千里》)誰知到了春夏之際,深水挖基困難,圍堰幾經沖毀,石橋建設停滯。
1938年12月2日中午,馮玉祥將軍在檢閱部隊、督練新兵時,來到貴州黃平,從地方官員口中了解到,當地正在籌建美國“飛虎隊”飛機場,但在重安江修建的石橋可能無法滿足抗戰的需要,而且工程由于經費不足而停工。
馮玉祥一直把重安江修橋之事放在心上,回到重慶后協調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下撥銀圓10萬元,委派著名橋梁專家、交通部技正茅以升到重安江現場勘察設計,確定在舊鐵鏈橋下游約20米處修建1孔35.6米半穿式鋼桁橋。同年冬,西南公路運輸總管理處成立重安江橋工處,派工程師陳萬恭負責施工,于1939年10月建成通車,取名“鳳麟橋”。
在抗戰期間,軍隊與外援戰備物資源源不斷由滇緬公路經貴州晴隆境內“史迪威公路”,過此鳳麟橋到達湖南芷江機場和長沙等前線,西遷的機關、企業、學校師生、逃難的百姓也沿著這公路不斷地撤退往西南大后方。該橋曾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長沙會戰、衡陽會戰、常德保衛戰、雪峰山會戰等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本文作者系貴州省黔東南州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