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政協搭臺,四方協同 ——海曙暢通畢業季里大學生高質量就業渠道
人民政協網6月10日電 畢業季臨近,各地各高校正積極搶抓離校前促就業關鍵沖刺期,為助力挖潛拓展就業崗位,加強畢業生就業觀念引導,做好就業指導服務,日前,海曙區政協社保界別圍繞“助力大學生就業”主題,一頭主動邀請人社部門相關負責人進高校講解海曙區大學生就業優惠政策,一頭積極組織政協委員、人社部門、高等院校、用工單位與青年學子,聯動開展調研走訪、協商建言,聚智聚力助推高質量就業。
據悉,一季度,海曙區人力資源市場各渠道求職人數超2萬人次,而崗位需求為 1.7萬人次,崗位意向匹配率較低。針對該問題,海曙區政協委員先后走訪了物業服務、制造業等方面的用工單位,寧波財經學院、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校等轄區高校,發放有效調查問卷504份。通過1個月的調研分析,委員們發現,用工市場供給雙方存在信息差,導致大學生求職成功率偏低。
“在我們收回的有效問卷中,作為供給方的畢業生普遍關注薪資福利、職業發展、崗位穩定性,占比超50%,而需求方的企業則更青睞能吃苦、執行力強、能迅速上手的基礎型人才,這衍生出的就是用工市場供需不匹配的矛盾。”海曙區政協社保界召集人、海曙區人社局副局長吳春波坦言。參與調研的海曙區政協委員、新聯合物業服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虹以物業行業為例,服務型與專業型融合的基層管理崗位偏向專科類人才,且缺口不小,但應屆專科人才因實訓機會不多,對行業認知不深,前來應聘的畢業生就少,導致該崗位長期無法招到適配人才。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工作部副部長葛奇偉也坦言當前不少高校在課程設置中仍停留在“模塊”層面,未能真正跟產業發展同步。寧波財經學院學生方昌藝就反映同學們普遍缺少實踐經驗,企業能提供的實習崗位也不多。在這種背景下,“慢就業”現象在高校應屆畢業生中盛行,部分畢業生選擇考研、考編,部分畢業生處于“試探性就業”狀態,抱著“干一陣看看”的心態簽約,崗位不能長期留人,用人單位就不敢多招人,導致整個用工市場循環不暢。
帶著問題找解法,海曙區政協社保界政協委員與高等院校、用工單位和畢業生代表在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里開啟四方協商,共謀破題路徑。海曙區政協委員、白云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李霞建議,積極引導學生提前加強職業規劃,有針對性地提升專業技能。海曙區政協委員、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教授莊丹華建議,多渠道搭建線上線下招聘平臺,實現招聘信息廣覆蓋。海曙區政協委員、寧波財經學院家族企業研究院副院長畢宏波建議,立足海曙產業發展大力開展校企合作,積極培養應用型人才。
協商會上,圍繞大家提出的“協同育人、實習轉崗、政策落地”等相關建議,海曙區政協社保界積極發揮“橋梁”作用,鏈接新聯合物業服務集團有限公司、寧波培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和寧波八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企業資源,與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校簽訂校企共建框架協議,助推協商成果落地轉化。按照協議要求,合作企業將前置用工需求,派遣專業人員定期前往高校,與教師共同設計課程、評估實訓表現,同時向高校開設專項實習崗位,為學生提供實訓平臺和帶教資源,實現教學內容與用人需求的“雙向奔赴”。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海曙區政協副主席胡金紅表示,這場協商恰如一場好雨應時而來,為政協助力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助推海曙區工程師友好區建設做了有益嘗試,若試點成功,可以鏈接更多界別資源引入高校,更好地為大學畢業生鋪設更寬廣的發展之路,為海曙高質量發展匯聚源源不斷的青春動能。(劉炎昊)
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