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奇聞軼事
黃永玉“寧作我”
黃永玉
今年的6月13日,享年99歲“老頑童”黃永玉走已兩年了。
說及職業,黃永玉在《我與文學》中寫道:“文學在我的生活里面是排在第一位的,第二是雕塑,第三是木刻,第四才是繪畫——為什么我喜歡文學,喜歡雕塑,而繪畫擺在最后呢?因為繪畫可以養活前面三樣行當。文學也好,雕塑也好,都養不活自己。”
黃永玉的書畫,時下可謂價值連城。只是早年,他的“一幅木刻5塊錢,房租是50塊錢,所以一定要刻10幅木刻才能交房租”。之所以有今天,那幅《你看看:都幾點鐘了?》漫畫中,主人公瘦瘦的身軀倒在書桌上,直到深夜仍在描繪的場景,堪稱黃老的自畫像。黃永玉說:“這輩子類似下棋、賭博的玩意總是保持一定距離。這跟道德、信仰毫無關系,要說,只能是自己的工作習慣。”換句話說,他把別人娛樂游戲的時間,都用在了寫作繪畫上。
畫如其人,文如其人。如同黃永玉自己晚年的自傳小說題目,一直是那個“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無論十幾歲,還是九十歲,心性從未改變。善良而純真,誠實而坦蕩,頑世而恭謙,大智而大愚,自信而自重,俏皮而優雅,貪玩而耐勞——用他自己的話說,“自己是個勤奮的人”。
面對畫作“瞧你老頭自由自在,天不怕地不怕模樣——你到底有怕的沒有?”黃永玉直言:“老漢我并非愛好膽小,實乃而今自稱膽大者沒有一個有好下場是也。”可貴的是,黃永玉的天馬行空,埋藏在妙趣橫生的畫作里,閃爍在舉重若輕的寫作中。
在形態各異的貓頭鷹中,不只一睜一閉的精氣神未改,且多在畫幅一角反復注釋:“此雀每夏捕鼠一千二百只,合節約糧食一噸,自是益鳥無疑”看似為貓頭鷹正名,實系正直耿介、忠貞無二真性情的自白。
《吳世茫論壇》是黃永玉創作的雜文集,首版于1998年2月,2022年由作家出版社再版。所收錄的27篇雜文,洋洋灑灑的文筆無情戳穿假學人、假道學、假漂亮的假面。《論“第一”及“第九”,》反諷形式主義的標語口號;《下士聞道則大笑記》則描摹奉迎諂媚之輩;《山是山,洞是洞,樹是樹論》借自然的審美隱喻不應扭曲人性。他始終保持著對歷史的反思、對人性的審視、對人生的樂觀。
黃永玉自述:“我是個受盡斯巴達式的精神上折磨和鍛煉的人,并非純真,只是經得起打熬而已。剖開胸膛,創傷無數。”在長詩《老婆呀,不要哭》中也寫道:“我們有過悲傷,但我們蔑視悲傷。”雖然屢遭劫難,他始終保持了一顆赤子之心,一個獨立思考的靈魂,一個充滿童趣真摯的情懷。
黃永玉總結自己的人生戰術:“笑得贏就笑,笑不贏就跑。”坦稱從小靠自己長大。沒有辦法的時候,口服心不服,像個木頭。雕成了表面老實,實際調皮復雜的“皮諾曹”。盡管“歷史的因襲太多,醫治過去遺留的傷口比克服未來的困難的分量沉重十倍”,仍以畫作自喻,“我丑,我媽喜歡”,直到八十有三,依然自嘲瞧慣了自己這副嘴臉:“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寧作我”,不獨個性使然,且是生命靈魂的依托。自然,也成為文學的根系,書畫的土壤,藝術的精靈。(劉效仁)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