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深圳市政協助推——
數據要素安全有序跨境“流動”本報訊(記者 白楊)如何更好發揮深圳大灣區中心城市之一、核心引擎之一和極點之一的重要作用?深圳市政協就打造科技硬核、大力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建設開展專題協商,提出多項具體建議,推動重大合作發展平臺能級持續提升;聚焦沙頭角深港國際消費合作區建設,舉行“一起來商量”協商座談會,形成了一批有價值的意見建議;緊扣跨境醫療銜接、教育協作、人才建設等議題開展重點調研、提案督辦,推動深圳與港澳務實交流合作展現雙向奔赴、蓬勃向上的新活力新氣象。
政協委員們也在不同場景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履職建言。
“‘刷臉’回家的感覺真好。”在今年的深圳市政協全會特邀香港界別小組討論中,市政協委員呂碩晉分享了從深圳灣口岸新通道過關的愉快體驗。深圳灣口岸“免出示證件”通關試點實現首月超90萬人次刷臉通關。“通關效率的大幅提升讓深港跨境往來更加便捷,也彰顯了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決心和信心。”他期待,推動更多口岸充分發揮AI技術優勢,進一步便利通關模式,為大灣區融合發展注入新活力,助力區域互聯互通再上新臺階。
委員們期望,進一步推動數據要素跨境便利流動,為大灣區融合發展注入“潤滑劑”。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強調優化提升信息基礎設施。“推動‘深圳平臺’試點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網絡身份一體化建設,對于助力灣區居民暢享跨區域便捷公共服務、促進大灣區高質量融合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董寧等12位市政協委員聯名提交《關于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網絡身份一體化建設的提案》,建議依托國家級平臺推動深圳平臺試點應用,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實現“一碼通行”;制定統一網絡身份認證技術標準;搭建大灣區數據安全共享平臺,實現數據在“可用不可見”的情況下進行跨區域共享和協同驗證。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極點和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市政協委員簡慧敏表示,目前深港兩地在科技創新要素跨境流動、資源開放共享、科技產業協作方面還面臨許多瓶頸。她建議,采取預先登記或探索以人工智能方式簡化科研人員往返兩地園區的通關模式,或對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內納入“白名單”的科研機構與企業的相關貨物檢驗檢疫、進出園區提供便捷安排,促進科研要素跨境安全有序流動。
“深港‘通勤式合作’是指在香港居住、深圳上班,或者在深圳居住、香港上班。”市政協委員陳少波說,這種通勤導致短時間內口岸的通關流量非常大,但海關X光機輸送帶的速度決定了通關的速度。而且深港“雙向奔赴”日常化,部分口岸的承載能力已經顯得不足。“蓮塘口岸的客流量已遠超設計流量,但晚上10點鐘就關了。”他希望,通關速度快一點,口岸的運行時間長一點。
深圳市政協還將就“十四五”規劃中推進深圳前海重大合作平臺建設情況、高標準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情況、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開展調研視察。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