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湖南株洲市政協:
“株事好商量”為培育陽光少年協商建言高考落幕,這場承載期待與壓力的戰役暫時畫上句號。從小學到高中,承載著一個孩子學業壓力與突破自我認知的深化,承載著一個家庭智慧的成長與挑戰。將青少年培育得更陽光健康,是實現夢想的基礎,更是關乎民族未來的重大責任。
“當我們用名校通知書兌換親子對話、用物質滿足替代心靈滋養時,當手機依賴導致的注意力分散、睡眠不足,甚至用虛擬社交逃避現實人際交往現象時,是否正在透支孩子的心靈免疫力?”高考前兩周,湖南株洲市政協聚焦“關注心理健康,培育陽光少年”組織了今年首場“株事好商量”,市政協委員、家長代表、心理專家和市直部門負責人齊聚一堂暢所欲言,展開了深度思想碰撞。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哪怕我們已完成99%,剩下的1%可能就是拯救一個孩子、挽救一個家庭的關鍵。”在前期調研中,市政協委員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座談協商等方式,對全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學習高壓、親情缺失、社會焦慮等一系列問題,讓青少年成長的陽光正被陰霾籠罩……”協商現場,與會人員通過短片了解當下全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整體狀況,傾聽學生、家長、學校關于正確認識和著力解決心理健康問題存在的疑惑和困難。
如何破局?市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負責人陳玉玲和蘆淞區政協委員趙曉旭建議,教會家長識別心理危機,培訓他們成為“情感翻譯官”——將孩子的摔門聲翻譯成求救、將沉默翻譯成吶喊;將心理健康課設為必修課,建立班主任心理危機干預“雙證(教師資格證+心理咨詢證)”制度,設立教師心理關懷日;打造社區心理服務圈,在社區設立“瘋跑草坪”“吶喊山谷”,推行“無作業周末”,讓孩子“自然生長”。
市政協常委、市第五中學校長戴永紅呼吁,建立教師隊伍心理健康教育全員培訓制度,開發分層分類心理課程體系,讓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中,并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C級證書或校園心理健康輔導證書納入專任教師任職條件。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篩查沒有全覆蓋,部分篩查結果不夠精準。”市三醫院副院長張猷玫建議,將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篩查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結合學生體檢開展每學期常態化評估;爭取將心理健康體檢、心理咨詢及相關物理、康復治療納入醫保統籌。
“讓孩子喜歡學校、享受學習。”家長代表李偉建議以市婦聯和市教育局為主體,聯合專業機構開發分齡指南,明確0-18歲各階段心理特點及教育要點,通過家庭教育平臺讓科學知識“觸手可及”;開通24小時本地化救助渠道,搭建親子研學平臺,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幸福成長……
“開設了12355青少年心理咨詢24小時熱線。”“通過送課到校、送課到社區等形式,針對0-18歲未成年人家庭提供定制化服務。”針對委員、專家、家長提出的困惑和建議,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了積極回應。
“希望通過本次協商,引導全社會共同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市政協主席聶方紅表示,要重視在前,正視問題,莫讓個人的心理問題演變成嚴重的家庭和社會問題。要預防在前,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莫讓大人的偶爾過失造成孩子的終身損失。要疏導在前,早發現、早干預,莫讓一時簡單的心結變成長期嚴重的心理問題。要服務在前,形成工作合力,莫讓社會難題變成家長和學校的獨家問題。
“強化協商成果轉化,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共同守護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副市長楊勝躍指出,要強化治“已病”,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健全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體系,做好健康教育、監測預警、咨詢服務、干預處置的工作。強化治“未病”,加強家校社共育,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性,培育正確的育人理念。(本報記者 劉洋 通訊員 郭青燕)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