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浙江各級政協助力——
解讀“活化石”的歷史密碼本報訊(記者 鮑蔓華)浙江,這片浸潤著江南靈秀的土地,文化與自然遺產如繁星綴天。其中,良渚古城遺址、杭州西湖、大運河、江郎山4處世界遺產魅力非凡、熠熠生輝。
如何讓這些鐫刻著歷史密碼的“活化石”在時代激流中穩立潮頭?浙江各級政協給出破題之策:以法治為錨、制度為纜,為文化與自然遺產撐起一艘乘風破浪的“諾亞方舟”。一支支由文化學者、生態專家、基層代表等組成的調研“先鋒隊”,穿梭于城市街巷與鄉野村落,開啟全省范圍的遺產“大巡查”。一篇篇政協調研報告,如同精準的“診斷書”,助力破解法規空白、保護漏洞等問題。一個個金點子、一場場深度協商活動織就保護文化遺產的清晰作戰圖……
回溯良渚古城遺址的“重生之路”,省政協委員是堅定的同行者。1994年,30多位文化界別的委員聯合提交了關于切實加強良渚文化遺址保護工作的建議報告,長達10頁的“護遺宣言”如驚蟄春雷,喚醒了全社會對良渚的關注,推動《良渚遺址保護群規劃》破土而出。一屆又一屆的委員始終以“守寶人”的執著,為良渚文化“問診開方”。去年省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期間,關于良渚文化傳承的討論依舊激烈,思維碰撞中,新的保護方案如春筍般拔節生長。
西湖申遺成功后,杭州市政府明確提出要成為“制度的推動者——高標準保護世界遺產”。《關于西湖環湖南線景區整合工程的幾點建議》《雷峰塔的重建應保持原有的風貌》等提案妙筆點睛,化作規劃藍圖上的墨線,為《杭州西湖文化景觀保護管理規劃》《杭州西湖文化景觀“西湖十景”、代表性文化史跡保護規劃》等制度編制獻計出力。
在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的保護與開發工作中,杭州市政協委員通過實地調研,敏銳發現沿線標識標牌存在專業知識錯誤、錯別字、拼音錯誤、翻譯錯誤等問題,隨即形成《提升完善大運河(杭州段)沿線標識標牌》的提案,一場轟轟烈烈的運河沿岸標識標牌規范化專項監督迅速展開。當煥然一新的標識標牌再次矗立河畔,大運河的文化名片更加清晰、亮麗。
江郎山是浙江省首個世界自然遺產。2019年,衢州啟動江郎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規修編,集結9部門力量,歷經5年開展多輪專題研究、實地勘察與科學論證。江山市政協委員全程深度參與,在精準定位遺產地功能、優化空間分區布局等關鍵環節建言獻策,在生態保護與文旅融合的天平上探尋最優解。2024年2月,這份凝聚政協智慧的修編成果正式上報國務院。
構建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的“諾亞方舟”,既需要“硬制度”筑牢船體,也離不開“軟約束”揚起風帆。委員們走進校園,在孩子們心中種下文化自信的種子;深入社區,舉辦法律知識競賽,將嚴肅的條文變成有趣的“文化闖關游戲”,讓遺產保護意識如春風化雨般浸潤人心……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