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政協動態
協同啟新 融通共贏 ——全國政協“強化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雙周協商座談會綜述
灣區潮涌千帆競,制度創新破浪行。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赴廣東考察時,賦予粵港澳大灣區“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戰略定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與其他國際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涉及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三種法律制度。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是加快推進粵港澳三地市場一體化和要素便捷流動的必要條件,也是三地居民和經營主體的迫切需求。
6月13日,全國政協召開“強化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雙周協商座談會,部分全國政協委員、專家學者、有關部委負責同志齊聚一堂,圍繞破解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根本性問題,持續將“制度之異”轉化為“制度之利”等深入交流,不同視角和觀點在會場碰撞,勾勒出大灣區制度創新的發展路徑。
■ 強化頂層設計 完善協調機制
推進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
會上,全國政協常委、港澳臺僑委員會主任劉賜貴代表調研組介紹相關情況。調研組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6年來,粵港澳三地全力推進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工作成效明顯。當前,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存在的堵點、尚待解決的問題,或是涉及法律層面、中央事權,或是粵港澳三地利益訴求存在差異,協同性有待加強。
“建議中央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健全粵港澳區域合作統籌協調機制,增強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促進發展戰略對接和重大項目協作,形成發展合力。加強粵港澳三地常態化聯絡溝通協調,突出問題導向,加強協調工作的專業化、專職化和日常化,同時項目化、任務化、清單化推動已有政策盡快落地。”劉賜貴說。
全國政協委員、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鄧中華對此深表認同,“我們必須要統一思想,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不斷提升港澳參與大灣區建設的積極性和獲得感,在產業布局、政策制定、協調發展中統籌好各方利益,實現三地協同發展、共同受益。”
在鄧中華看來,目前大灣區建設的體制機制已初步搭建起來,但仍缺乏一個省級層面的粵港澳三地溝通協調機制。“建議在中央層面加大法律和政策的供給力度,在省級層面建立粵港澳三方參加的議事協調工作平臺,進一步加強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計劃性和協同性,在市級層面加強對廣東9市的統籌協調,進一步增強有關規則、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推廣力度和一致性。”
全國政協常委、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李心介紹,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事權大多在中央,省級難以有效推進。“建議支持廣東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有更多自主改革權限。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啟動以來,國家兩次以‘清單化、集成式、一攬子’方式賦予深圳更多改革自主權。建議中央將深圳‘綜合改革授權清單’復制到大灣區內地9市,賦予大灣區內地9市更多改革自主權。”
“粵港澳大灣區呈現‘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司法管轄區’的獨特格局,不同法域間法律制度差異將長期存在。”作為資深的法律界人士,全國政協委員李偉斌建議,“就粵港澳大灣區仲裁裁決的相互認可和執行制定統一的司法協助安排,打破規則碎片化局面,統一標準、整合流程,提升仲裁裁決認可和執行效率。”
■ 聚焦產業協同 推動要素高效流動
強化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促進互聯互通與協同發展,便利各類生產要素流動,是粵港澳大灣區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全國政協委員、東亞銀行聯席行政總裁李民斌從推進大灣區金融更高水平的融合發展出發,建議拓展金融互聯互通空間,持續完善和優化“跨境理財通”等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渠道,強化特色金融協同發展,完善金融監管與規則協調。
“前海是國家級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很多港資企業扎根于此。建議在前海試點深港‘總部企業內部資金通’,允許‘雙總部’企業在一定額度內,在集團內部自由劃撥資金,并實行嚴格的資金閉環管理,事后再完成外匯登記。此舉可探索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在有條件、有額度限制的前提下,開放資本項目,為資金跨境流通便利化積累經驗。”李民斌說。
便利科研貨物跨境流動、推動數據要素安全有序流動同樣是強化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的重要一環。
“推動前海、河套跨境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已成為強化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重要突破口,對于更好發揮以‘點’帶‘面’的引領示范效應,牽引粵港澳三地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實現規則和機制的聯通、融通、貫通,具有關鍵作用。”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深圳市政協主席林潔建議,支持河套科研主體在貨物申報、通關、檢疫等方面實行一系列便利化舉措,對進口科研貨物免稅使用。同時支持前海、河套營造趨同香港的國際互聯網環境,提高國際互聯網二期審批通過率,為獲取學術資料、研發資源、統計數據等提供便利。
全國政協委員、華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祥明表示,央企可發揮多業態的資源整合能力,通過“場景集成﹢模式創新”釋放規模效應,推動制度創新。“聚焦跨境金融、數字貿易等復合型場景,搭建產融結合試驗平臺,集成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標準化服務模塊,推動三地規則銜接從‘個案探索’向‘系統集成’升級。”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九龍社團聯會會長王惠貞觀察到,當前,不少港澳青年“北上”創業,內地英才“南下”尋夢,大灣區內人才融通活躍。
“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是一個全新命題,需敢闖敢試、敢為人先,打造改革典范。要厘清幾個‘W’: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人才從哪里找、誰來銜接、怎樣銜接。”王惠貞建議,一方面通過港澳推出大灣區引智綠卡,依托自由開放的環境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可在港澳建設“國際人才離岸創新基地”,舉辦“大灣區國際人才峰會”,宣傳人才政策,多形式引入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 提升民生溫度 打造優質生活圈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實施以來,粵港澳三地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的合作不斷涌現。
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葉兆佳見證著橫琴粵澳深合區的發展變化,尤其對琴澳民生領域深度對接成果如數家珍。“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澳門新街坊’落成,澳門專業人士跨境執業范圍和澳門青年就業空間擴大,澳門政務服務、社會福利延伸……”
面向未來,葉兆佳建議繼續加快完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以便利澳門居民宜居宜業為目標推出更多政策舉措。“持續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構建促進澳門青年就業創業環境,不斷提升居民琴澳同城化體驗。總結‘澳門新街坊’項目內趨同澳門的教育、醫療、養老、社區服務等各項公共服務試點政策的經驗,在深合區進行推廣。”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副校長吳宏偉則將目光落在外籍人員來華學習簽證政策上。他建議:“以大灣區為試點,對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簽證實行差異化管理。針對學歷教育學習簽證,建立高校—使館協同預審通道、試行‘承諾制’審批模式等,對55個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適用國家來華接受學歷教育的學生實施‘一年期入境學習許可’制度,允許其憑高校錄取通知書免簽入境,在免簽到期前完成長期學習簽證轉換。對非學歷教育的短期教育交流項目,對55個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適用國家試行‘教育交流落地簽(180天)’政策等。”
……
會議持續數個小時,現場氣氛熱烈、互動頻繁。委員們的建議得到與會部委同志的積極回應,大家在協商交流中達成共識:既要著眼長遠發展,破解制度性根本性問題,也要立足當下,把提升三地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作為推動制度銜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速“硬聯通”、提質“軟聯通”、加快“心聯通”,力爭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再創輝煌。
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