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社會聚焦
江蘇省揚州市政協委員、寶應縣政協主席顧錫芳——
社區服務讓城市更有溫度截至2024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9.4億人生活在城鎮,而城鎮居民主要生活在社區。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普惠多樣的社區服務,是“關鍵小事”,也是“民生大事”。
為推動民生建設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日前,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圍繞“發展群眾家門口的社區服務”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意見。這一利好消息,讓多年關注完善城市社區服務工作的揚州市政協委員、寶應縣政協主席顧錫芳倍感振奮。
“社區是城市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讓群眾在‘家門口’‘樓底下’享受到養老托育、社區助餐、家政便民等各類社區服務,可以讓群眾生活更便捷、更舒心,讓城市更有溫度。”顧錫芳認為,這既反映了我國社區服務從單一向多元轉型的發展趨勢,也是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舉措。
(編輯創意 AI制作)
《意見》提出,要以社區為主場景主陣地,加強各類便民服務資源統籌整合,推進服務設施復合利用,完善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務。去年,揚州市就出臺《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運營管理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顧錫芳在認真研讀征求意見稿、深入走訪調研多個社區的基礎上,向有關部門提出了意見建議。顧錫芳建議,建設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要摸清社區設施底數和短板,因“區”制宜,宜建則建、宜改則改、節約集約,最大限度整合利用好存量資源。同時,要在兼顧全齡人群以及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基礎上,優先發展當前群眾急需的服務,如涉及“一老一小”的居家養老、兒童托管等服務,之后再逐步補齊其他服務。
“商業用房數量少、占比低,人口數量大的社區更是一房難求,這導致普惠社會服務進社區缺乏經營場所。”顧錫芳十分贊成《意見》提出的“允許提供社區群眾急需服務的經營主體在確保安全規范前提下租賃普通住宅設置服務網點”,她建議,落實這項政策,各地相關部門一定要做好經營主體所租賃普通住宅的產權明確、質量評估、消防檢查等工作,常態化排查電梯設備、公共照明等風險隱患,進一步增強服務的安全性。
今年5月,顧錫芳赴縣民政部門專題調研養老服務工作,還組織委員視察了全縣老年助餐點建設情況。在調研和視察中,顧錫芳發現,當前老年助餐點服務還存在地區布局差異較大、政策支持相對不足、經濟效益尚不明顯、安全隱患仍然存在等問題。因此,就《意見》提出的“充分利用社會化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老年助餐服務”,她建議,要把準“市場化兼顧公益性”的發展定位,強化“政府引導﹢社會力量”合作共建,在加大財政支持的基礎上,完善納入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公租房租金減免、水電氣執行居民價格等政策支持,吸引和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同時,重點抓好食品安全監管、資金安全監管、人身安全保障等工作,著力推進老年助餐服務穩妥有序、健康持續發展。
家庭是社區的構成元素,是社區中最小的單位。近年來,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和家庭功能的轉變,將家庭教育納入社區服務,成為基層治理的新方向。“許多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面臨著時間不足、方法欠缺、經驗不足等問題。社區與家庭有著緊密聯系,將家庭教育納入社區服務,能夠充分發揮社區的平臺作用,為家庭提供支持和幫助,彌補家庭教育的短板。”顧錫芳表示,加強家庭教育社區支持,可以整合社區內的學校、社會組織、專業機構等資源,為社區家庭提供專業豐富的家庭教育服務,幫助家長接受先進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同時,社區也可以組織親子閱讀、家庭教育講座等活動,引導群眾參與社區活動和社區治理,增強群眾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在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等新時代經濟浪潮推動下,鄰里互助服務也要與時俱進實現‘數字化’‘平臺化’。”針對《意見》提出的“支持社區廣泛開展鄰里互助服務”,顧錫芳的想法則顯得緊跟潮流,她建議,依托手機App、公眾號、小程序等載體,探索建設社區鄰里互助服務數字平臺,開設資源共享、生活幫扶、情感支持、安全保障等服務項目,包含藥品共享、代買代送、心理關懷、應急援助、技能服務等具體形式,實現開放、集約、共享、互助。
今年10月,揚州市政協將開展“服務為民和民生專題協商議事月”活動,顧錫芳準備圍繞“加快發展群眾家門口的社區服務”議題開展深入調研,走進基層社區、走到群眾身邊,組織開展基層協商議事活動,傾聽民聲、收集民意、匯聚民智,通過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向黨委、政府建言獻策,進一步打通社區服務“最后一米”。(通訊員 盛家才 本報記者 江迪)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