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多黨合作>民建
民建寧夏回族自治區委會關注現代產業學院發展
以專業之“筆”契合產業之“章”產業學院作為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的新探索,近年來在全國各地蓬勃發展。它不僅承載著深化校企合作的使命,更肩負著重塑職教生態、服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重任。
然而,產業學院的創新深度與實踐復雜性并存,其發展既展現出突破傳統模式的潛力,也面臨著現實中“合而不深”導致人才供需“兩張皮”等現狀。
為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推動校企合作、產學研合作走深走實,近日,民建寧夏回族自治區委會開展“現代產業學院發展情況”專題調研。
調研組一行先后走訪寧夏工業職業學院、寧夏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等地,詳細了解寧夏現代產業學院的發展情況。調研中大家了解到,寧夏于2021年底推動高職院校與企業、園區、協會共建現代產業學院。2022年,自治區教育廳等六部門批準建設清潔能源、文化旅游等10所高職院校自治區級現代產業學院。2023年確定建設6所首批普通本科院校自治區級現代產業學院。目前,全區已建設和培育30所產業學院。
在寧夏理工學院,調研組了解到該院依托數字信息現代產業學院,打造新工科產教融合中心信息技術園,與深信服、科大訊飛等10家頭部企業深度合作,實現學生入學即入職、學習即上崗、畢業即就業。“我們連續多年一次性就業率在90%以上。”學院負責人介紹。
在寧夏職業技術學院,調研組了解到該校圍繞寧夏特色產業聯合企業共建6個“雙主體”育人產業學院。引進阿里巴巴、華為等優質企業,共同組建“寧職產教融合科技創新中心”,攜手打造西部數字化資源建設示范校。
一路所見的驚喜讓調研組成員欣喜不已,他們表示,近年來,寧夏高度重視教育和人才工作,按照“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把學校辦在產業園區、把課堂搬到生產車間”的思路,9所職業院校與行業聯手、與企業聯盟、與園區聯結,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但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最主要的挑戰是制度供給不足。”民建寧夏回族自治區委會調研咨詢處相關負責人說,雖然產教融合制度體系不斷健全,但仍有短板。如產業學院的法律主體地位模糊,政策文件對產業學院的定位不明晰,校企雙方資產投入界定、產權歸屬等缺少明確政策依據。
該負責人進一步分析,產業學院實行的是作為學校二級學院的院長負責制,執行高校行政管理制度,缺乏產業學院獨立法人地位的法律和政策保障,沒有自主決策權。公辦職業院校的行政化管理體制與企業的市場化經營方式較難銜接,資源難以有效匹配,導致運行效率低下。
更需注意的是,企業參與辦學缺少長期可靠的保障,缺乏有效激勵企業參與的政策措施,致使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
未來,如何辦好職業教育產業學院,使其發揮更大作用?
“完善制度體系是重中之重。”調研組為此建議,進一步完善有關產業學院建設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明確建設標準、退出機制等,進一步優化社會資本參與產業學院建設的制度環境,鼓勵企業深入參與產業學院的運營和管理,為產業學院的獨立決策、運營以及現代化治理機制的建立等提供政策保障。重點突出服務產業發展、培養“雙師型”教師、做實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等任務,深度打造科學精準的產業學院評估指標體系,推動寧夏產業學院適應經濟發展需求。
以專業之“筆”契合產業之“章”。民建寧夏回族自治區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破解“合而不深”導致人才供需“兩張皮”的問題,還需在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培育特色優勢專業集群等方面綜合發力。(張倩 本報記者 范文杰)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