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奇聞軼事
吳宓的君子之交
1938年4月,吳宓到西南聯大蒙自校區任教。蒙自西門大街上,有一家在當地開了30多年的粥餅鋪,“桌子、凳子、碗匙都很干凈,價格又便宜”,因此生意非常紅火。老板叫雷少卿,四川人,60多歲,滿頭銀發、笑容可掬。他的粥用大米、桂圓、蓮子等熬制而成,味美而滋補,每碗3分錢;還臨時制作米餅,俗名粑粑,香糯而細嫩,每個1分錢。
吳宓經常光顧此店,非常喜歡這里的特色美食。看到雷少卿“須發皆白,衣履整潔,手著白玉扳指。終日制餅,從容而熟練”,而且“態度和煦雍穆,與之語,尤溫雅可親”,吳宓不由心生敬佩,覺得雷少卿不求聞達,潔身自好,“似有道之隱君子”,便對他有了惺惺相惜之意。
有一天,吳宓來了靈感,揮筆寫下兩副對聯,送給雷少卿。一曰:“年高德茂,物美價廉。”另曰:“無名安市隱,有業利群生。”雷少卿看到贈聯,喜出望外、極為珍視,裝裱后掛在店內顯眼位置。粥餅鋪的顧客大多是西南聯大的師生,見到吳宓的“廣告”,便來得更勤了。但吳宓贈聯是出于真誠,并不因此居功,也不求任何回報,常常到店“食且付價而返”。
過了一段時間,雷少卿打聽到吳宓的住處,派自己的兒女前往“天南精舍”找到吳宓,送來兩件禮物:山茶木筆筒,玲瓏盤旋,刻鏤如假山;汝窯筆洗,外豆綠而內白紋。這兩件文房雅玩,非常精致,一望即知價值不菲。
吳宓不好拂了雷少卿的美意,遂收下禮物。10月,吳宓要返回昆明。臨行前,他親自把這兩件古物又完好無損地璧還給雷少卿,還找了個說得過去的理由:遷徙無定,行李擁塞。
事出突然,雷少卿不知如何是好。想到吳宓前去昆明道路漫長崎嶇,就把自己常用的香木黑漆手杖送給了他。吳宓幾番推讓,終感盛情難卻,就收下手杖。第二年,他又將這根手杖轉贈給了在蒙自曾經與自己同居一室的涂文教授。(王劍)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