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熱點
古詩文、魚燈、故宮脊獸 這屆年輕人用傳統文化玩轉畢設
古詩文、魚燈、故宮脊獸 探索東方美學的個性化表達
這屆年輕人用傳統文化玩轉畢設
不久前,一則名為“線上畢業展·中國傳統古詩文繪本”的視頻讓許多網友眼前一亮。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畢業生張姝鈺,用畫筆重塑中國古詩文中的詩意景象,在視頻中展示了自己創作的120多幅插畫作品。因畫風優美靈動,想法大膽有趣,這些插畫獲得了一眾網友的稱贊。
這個畢業季,一批大學生用畫筆、裝置與設計作品,將自己的畢業答卷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中,探索傳統文化的個性化表達,不只有張姝鈺的古詩詞繪本,還有學生以青田魚燈為靈感的光影裝置,也有以古建神獸為原型的文創插畫……
當畢業設計與文化傳承相遇,新一代青年群體正以自己的方式參與一場關于文化的延續與再造。這既是一份青春答卷,也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文化回應。
唯美靈動
古詩文繪本“線上畢業展”受追捧
隨著古風旋律悠然響起,逐一在眼前展開的是耳熟能詳的詩詞原文和一張張精美絢麗的插畫。
不論是《春江花月夜》的流轉月光、《赤壁賦》的壯闊江景,還是《桃花源記》的恬靜幽美,那些昔日只能憑個人想象的畫面,如今被95后畢業生張姝鈺一筆一筆“復刻”出來,別具風韻。
“春江潮水怎么能連接海平線?這首詩從第一句開始就彌漫著一種超越現實的夢幻感。”6月初,在北京一家咖啡館,北京青年報記者見到了古詩文繪本作者張姝鈺,談到為何選擇《春江花月夜》進行創作時,她眼中充滿了熱情。
詩中蘊含的哲思令她著迷:“‘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我喜歡這一句,我覺得這首詩如果畫出來應該也會非常的浪漫。”
今年26歲的張姝鈺剛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畢業,這組充滿詩意的繪本正是她的畢業設計。
張姝鈺的論文研究核心在于探索如何將古典文學中的文本精準而富有創造性地轉譯為視覺圖像。她的繪本創作就緊密呼應著這一研究方向。
為了探索這一命題,張姝鈺選擇了詩、詞、曲、賦、雜記、小說六種不同體裁的古代文學作品作為繪本創作的素材,具體包括《春江花月夜》《臨江仙·柳絮》《天凈沙·秋》《赤壁賦》《桃花源記》和《韓生》六篇經典。
與傳統國畫常見的淡雅水墨不同,張姝鈺的作品呈現出飽滿、夢幻的色彩張力。“這也許算是我的個人風格。”她坦言,“曾有老師評價我的用色飽和度偏高,建議更清淡素雅些。但我認為,淡雅是美,濃烈也是美。我更偏好這種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表達。” 大紅大綠在她筆下并非俗艷,而是變成了充滿生命力的視覺敘事。
與在紙張上的濃烈畫風相契合,張姝鈺認為自己內里也是個“濃人”。這份“濃”,淋漓盡致地體現在她一鼓作氣完成六本繪本的決心與行動力上。
為了心無旁騖地投入論文寫作與繪畫,張姝鈺那段時間特意在學校附近租下一個小單間,生活軌跡也簡化為出租屋、學校圖書館、食堂的三點一線。創作高峰期,她常連續兩天足不出戶,偶爾學校有事或朋友一再邀她小聚才會出門。
創作初期,張姝鈺習慣手繪起稿,但面對龐大的工作量,效率就成了問題。“手繪雖然更細致,但確實太慢了。”她說。后來,她改為先手繪草圖,再掃描進電腦,用數位板繼續繪制和精修。這種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原來一幅插畫得畫上好幾天,后來平均只需要15個小時左右就能完成。
耗時兩年,六本繪本、120余幅插畫終于完成。后來,張姝鈺將插畫作品制作成短視頻分享到社交平臺,這些傳統經典被她以靈巧的創意和細膩的筆法重新演繹后,引發了廣泛關注,短時間內便收獲了近萬次點贊。不少網友表示,“美得讓人尖叫!”并期盼她將這些作品結集成冊或制成海報出版。
據了解,目前已有出版社聯系張姝鈺,希望協助出版她的繪本畫冊。系列作品中的首發《春江花月夜》預計將在本月底正式發售,其余五本也正在修改和完善中,將陸續與讀者見面。
天馬行空
從文字到視覺的夢幻轉譯
從經典古詩文中打撈奇幻想象,恰恰是張姝鈺的作品備受喜愛的一大原因。
她所選擇的古詩文無一例外地具有廣闊的想象空間和詩意的表達。她本人最滿意的,也是被最多網友稱贊的一幅作品,莫過于《春江花月夜》中的“不知乘月幾人歸”的插圖。詩句中,月光本非實體,詩人卻賦予了它具體的形態與功能。為了呈現這層詩意,張姝鈺選擇了風箏這一意象,將游子化作紙鳶上的旅人。在畫中,人物仿佛在月光的托舉下穿越時空,輕盈自在。張姝鈺解釋道:“詩本身就帶有春天的氣息,同時也蘊含著濃厚的思鄉情感。紙鳶作為春風和故鄉的象征,呼應了詩歌中的意境。”
除了還原詩詞中的想象畫面,她的創作還常常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賦予作品更多真實與親切感。比如,很多人不知道,《臨江仙·柳絮》中的一幅插畫,其實就來自她和貓咪玩耍時的一個瞬間。
張姝鈺的貓的名字叫“薛寶釵”,圓臉大眼。一天,張姝鈺正用一只綠色蝴蝶吊墜逗貓時,突然意識到眼前貓咪撲躍的姿勢與“寶釵撲蝶”的經典場景重疊了。于是,那一刻貓咪的鮮活情態,就此凝為“蜂圍蝶陣亂紛紛”的創作藍本。
《赤壁賦》的創作靈感則源自她的童年記憶。張姝鈺小時候常常用一前一后的兩個鏡子去照自己后腦勺的模樣。有一次,她發現前后兩個鏡子的位置恰到好處地“對上了”,一剎那,她仿佛看到了一個時空隧道,有無數個自己的影像在其中重重疊疊,無限延續。
她后來在創作中將這種鏡中無窮無盡的循環表現出來。選擇鏡子這一意象,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她解釋道:“鏡子中的影像是有時間延續的,即便是短暫的一瞬間,也包含著過去的自己。這與蘇軾在《赤壁賦》中所表達的時空觀念不謀而合。”
為了表達這一主題,張姝鈺在“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插畫中,畫下了兩個相對的鏡子,又描繪了一排陰晴圓缺、形態各異的月亮,象征著光陰流轉的無常。
守正創新
當“多巴胺風格”與傳統文化相遇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在社交平臺上,許多畢業生的設計作品融入了傳統文化元素,且無一例外地通過創意與巧思,將這些傳統文化巧妙地“盤活”。
比如,中國美術學院的畢業生小魚和她的團隊將“鱻燈靈韻”作為畢業設計的主題。最初,團隊成員意語知(化名)提出以自己家鄉溫州的洞頭魚燈為靈感切入。隨著調研的深入,她們最終將設計方向聚焦在青田魚燈這一國家級非遺上,展開了進一步創作。
在小魚和團隊的畢業作品中,魚燈視覺裝置造型生動、色彩鮮艷,再加上采用了毛線編織的獨特工藝,因此在畢業展上頗受歡迎。
創作過程中,她們以甌江彩鯉、田魚等淡水魚為設計原型,提取本地魚燈“翹尾”的動態特征,并將傳統魚紋裝飾符號轉化為現代設計語言。在色彩運用上,借鑒青田魚燈的“色彩基因庫”,以大紅、玫紅、明黃、翠綠等亮色為基礎,融合當下年輕人偏好的“多巴胺美學”,創作出既保留非遺文化溫度,又富有視覺張力的作品。對小魚和她的團隊來說,這也是她們探索“非遺活化”的一次實踐嘗試。
因為創新設計,青田魚燈從博物館里的展品,變成更貼近年輕人的鮮活非遺藝術。小魚表示,她希望通過這件作品讓觀眾感受到青田魚燈的靈動與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激發社會對這一文化遺產的興趣與共鳴,推動魚燈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與此同時,在廣西,藝術設計學專業畢業生俞紫晴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故宮十大脊獸”為原型,創作了一組畢業作品,設計出視覺插畫及抱枕、帆布包、明信片、冰箱貼等文創周邊。
俞紫晴設計的最大亮點在于,她將傳統脊獸形象與故宮建筑、傳統紋樣及國潮元素融合,用現代審美重新詮釋這一古老符號。比如在插畫《獬豸》中,整幅作品以年輕人喜愛的國潮風格為基調,背景是巍峨壯麗的山河,獬豸端坐其間,神情威嚴,仿佛在靜靜感受祖國山河的磅礴與美好。鮮亮的玫紅與藍色巧妙搭配,為畫面注入一股熱情、時尚、優雅且清新的氣息。
扎根傳統
以傳統文化為畢設創作藍本成趨勢
俞紫晴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源自母親的熏陶。每當看到母親一針一線地刺繡,那些生動的圖案總是讓俞紫晴覺得無比神奇。這樣的場景也潛移默化地滋養了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
這次,俞紫晴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讓那些承載了千年智慧的脊獸文化,突破歷史的枷鎖,超越宮殿的飛檐,走進更多年輕人的視野。
張姝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份眷戀同樣深植于童年。上海美術制片廠的《九色鹿》《葫蘆兄弟》等作品,早早地在她的審美基因中烙下東方印記。
“《九色鹿》里流動的敦煌壁畫色塊和工筆線條,非常吸引人,仿佛承載著一種超越時代的優雅。”張姝鈺說,她記得小時候看的《唐詩三百首》插畫,也是那種古典寫意的風格,透著恬靜、優雅的美感。正因如此,她一直對傳統的視覺語言懷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
不過,她也意識到傳統載體尚有突破空間:“傳統插畫的信息密度有限,而我希望畫面能承載更多內容——不僅再現場景,更要將詩中的意蘊轉化為視覺表達。”
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系的畢業設計背后,其實都有一些契機。對于張姝鈺來說,這份靈感的起點,來源于大三時的一次觸動。
大三那年,張姝鈺突然萌生了寫歌的想法。為了這首歌,她用整個暑假自學樂理、和聲,反復看編曲教學視頻,最終完成了一首原創歌曲《藍鵲》。歌詞中,她融入了《楓橋夜泊》的意境。從那時起,傳統文化和古典審美開始在她的創作中留下深深的印記。
“古詩文怎么這么有魅力,我以前怎么沒發現?”張姝鈺回憶起那段時光時感慨地說。她還常常在空閑時間翻出中學語文課本,反復重溫那些古詩文。
此后,在每次構思作業主題時,張姝鈺總會不自覺地向國風、傳統文化方向靠攏。“所以說,命運的齒輪就是這樣神奇,任何一段經歷都有可能為你敞開通往未來某條路的門。”她說。
在張姝鈺看來,這次創作古詩文繪本,不只是出于個人興趣,更重要的是,它為更多年輕人打開了通往經典文化的新入口。父母那一代熟悉的“小人書”已經逐漸演變為今天的插畫形式,但其中的文化傳承始終未曾改變。
“我覺得這項工作很有意義,因為現在的插畫受眾主要是年輕人。” 張姝鈺說,以唐代志怪小說《韓生》為例,很多網友正是通過她的繪本,第一次了解到這個“收集月光”的浪漫故事,“把古代文學轉化為插畫,是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并走近經典的一種方式。”
張姝鈺說,許多藝術工作者會逐漸找到自己最熱愛的方向,并不斷深耕下去,而她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創作錨點——中國古典文學。她透露,未來會創作以《紅樓夢》為主題的繪本,更宏大的計劃則是圍繞詩仙李白展開。
文/本報記者 王婧懿 實習生 石涵碩
統籌/林艷 張彬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