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抗日英雄譜
“抗日民族小英雄”王璞烈士
王璞自制的硯臺 7.2×11.5×2厘米
王璞用過的紅纓槍頭 長34.5厘米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著大量反映紅色記憶的珍貴文物。其中,有幾件特殊、樸素而令人難忘的文物,它們都屬于一位英勇愛國的小主人——被授予“抗日民族小英雄”光榮稱號的王璞烈士。
勤奮好學的小戰士
河北省中部偏西的太行山東麓、古城保定市西郊,有這樣一方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熱土,這就是河北省順平縣(當時名為完縣)。1929年,王璞便出生于順平縣大悲鄉一個叫作野場村的村莊中。這里看似平凡無奇,卻發生過許多壯烈的革命事跡,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日本侵略軍沿鐵路大舉進犯。保定的失守,使得老百姓議論紛紛、人心惶惶。而八路軍平型關大捷,又讓人們大受鼓舞,看到了光明。
不久后,八路軍來到了大悲鄉,王璞跟隨父親,帶著幾個要好的小伙伴一起聆聽了八路軍召開的群眾大會,這場大會對王璞產生了莫大的影響,革命的火苗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燃起光亮,他明白了一個道理:日本帝國主義妄想滅亡中國,國難當頭決不能當亡國奴!八路軍是救窮人、打鬼子的,所以,只要跟隨八路軍抗日打鬼子,就一定能取得勝利!到時候窮人就一定能翻身!
1938年春天,野場村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王璞的父母正式參加革命工作,父親王三群被選為村長,母親張竹子也參加了婦救會。1939年,10歲的王璞就讀于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根據地小學,如饑似渴地學習。在學校里,老師給他們講述了王二小“寧為抗戰死,不做亡國奴”的故事,還教同學們唱很多革命歌曲,據說,其中王璞最喜歡就是《狼牙山五壯士之歌》,這首歌他上學下學的路上唱,干活的時候也唱,王二小、狼牙山五壯士,都是他的榜樣。
條件雖然艱苦,缺紙又少筆,但學習知識在王璞看來是最開心的事。為了能更有效地學習,沒有條件自己創造條件,心靈手巧的王璞上山采石,特意為自己打造了一塊小石板,只要有空,就會用這塊心愛的小石板練習算術,一筆一畫寫下自己每天新認識的字。為了把字練得更漂亮,王璞還自己動手制作了一方小硯臺,雖然略顯粗糙,但卻是他從家鄉山里精挑細選出來最合適的石頭,然后一點一點打磨而成的。這方硯臺,是王璞的知識樂園。
由于表現出色、能力出眾,1940年,11歲的王璞當選為兒童團團長。熱心的他經常充當“小先生”,教兒童團員識字,教他們“五不誓約”,還教小伙伴們唱歌:“兒童團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建設獨立自主的新中華。”王璞還在抗日小學的墻上貼上了一張《抗日公約》,號召大家同日本帝國主義斗爭到底。在他的影響下,野場村的兒童團員都養成了愛學習的好習慣,在學習中,孩子們對共產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信仰也愈發堅定。
除了學習,王璞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率領兒童團站崗放哨、查路條,給八路軍送信帶路以及跟著母親擁軍優屬。在工作中,他還特意將自己紅纓槍的槍頭打磨得锃亮,看上去威風凜凜,引得小伙伴們交口稱贊。這件紅纓槍頭,雖然歷經歲月的洗禮,上面已經呈現出若干銹跡,但仍可看出當年小主人對它的精細打磨,至今仍泛出隱約的光輝。
為對付日軍掃蕩,民兵大搞地雷戰。由于工作認真,學習基礎扎實,悟性極高的王璞很快學會了造雷以及埋雷,并且創下用自制的地雷炸死了一個漢奸、協助民兵抓住了兩個日軍的戰績。這些戰績被鄉親們相互傳頌而流傳至今。不滿14歲的王璞儼然已經成為一名具有豐富戰斗經驗的小戰士。
視死如歸的小英雄
1943年春天,已經是窮途末路、垂死掙扎的日軍更加瘋狂,對唐河兩岸進行大“掃蕩”,王璞的家鄉野場村作為八路軍冀中軍區后勤供應處,自然成了日軍的重點目標。雖然敵人來勢洶洶,但由于鄉親們的謹慎與平日的訓練有素,野場村早早便做好了總動員。
在這關鍵時期,王璞絲毫不敢松懈,他利用野場村山溝多的地形優勢,日夜帶領兒童團員站崗放哨、給八路軍送信,并曾抓到過被日軍派來刺探情報的特務。
由于漢奸告密,1943年5月7日,日軍突然包圍了躲藏著200多名群眾的后石溝,并在山坡上架起了機槍。日軍拿著漢奸提供的名單,讓村干部、干部家屬和軍烈屬站出來,在這生死關頭,王璞和媽媽張竹子昂首挺胸站在最前面,毫無懼色。日軍軟硬兼施、威逼群眾說出八路軍的槍支、彈藥、糧食與服裝的隱藏地點,特別是兵工廠的具體位置。面對敵人的威脅,王璞表現出遠超一個孩子的鎮定與勇氣。
問不到想要的信息,日軍惱羞成怒地破口大罵,威脅要殺掉王璞等人,進而殺掉所有鄉親們,在這關頭,王璞依然把脊梁挺得直直的,痛罵漢奸:“就算知道,也不會告訴你們這些日本鬼子和狗漢奸的!”并高聲號召鄉親們:“我們不能說,為了抗日勝利,寧死也不能當漢奸!”這時,張竹子也毅然決然地表示:中國人寧死不當亡國奴,誓死不當出賣國家的漢奸!母親的支持,給了王璞更堅定的信念。
在敵人的毆打之下,王璞掙扎著喊道:“兒童團團員們,還記得老師教給我們的十個大字嗎?寧為抗戰死,不當亡國奴!”在場的20多名兒童團員,此時此刻也紛紛勇敢地站出來,跟隨王璞一同高聲背誦“五不誓約”:“不給敵人帶路,不暴露八路軍干部,不說出抗日干部……”
最終,日寇惱羞成怒地向在場群眾開槍,制造了一起殺人慘案——野場慘案。在這場慘案中,王璞與母親及100余名群眾一同被敵人殘忍殺害,當時,他只有14歲。
為了紀念王璞、紀念野場村犧牲群眾,晉察冀邊區政府召開了追悼大會,授予王璞“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榮稱號,并立了紀念碑。在紀念碑上,仍能看到人民對王璞短暫光榮一生的記錄與緬懷。新中國成立后,他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十大少年英雄”稱號。王璞的英勇事跡,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今天,如果來到河北省順平縣野場村旁的石匣嶺,可以看到這里佇立著一座英雄紀念碑,上面這樣寫道:“不論軍政干民,到此止步,向抗日小英雄致敬,以示景仰!”
(作者代媛媛 作者單位:中國國家博物館)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