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冷門不冷,代有傳承
——河南省政協助推殷墟(甲骨文)遺址打造成中華文化新地標
近日,河南省政協副主席張震宇率調研組,圍繞“加快把殷墟(甲骨文)遺址打造成中華文化新地標”赴安陽市開展民主監督調研,并召開協商座談會。
調研組先后到安陽師范學院甲骨文實驗室、殷墟博物館、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殷墟考古文旅小鎮等地,詳細了解安陽在甲骨文研究、殷墟文物保護利用、文旅文創開發等方面的推進情況。
殷墟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是世界文化遺產,而甲骨文于2017年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傳承發展好殷商文化使命重大。
“殷墟是中國考古學開始的地方,也是整個中國考古史的一個縮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施勁松給予高度評價,他提出,加快把殷墟(甲骨文)遺址打造成中華文化新地標,殷墟可以是新地標,甲骨文則是標識,兩者均有不可替代性,要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找準各自的發展定位。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所長李立新提出,城市文化要想有大發展,文化定位非常重要,安陽要把甲骨文作為城市文化符號予以打造,營造濃厚的殷商文化和甲骨文文化氛圍,讓殷墟甲骨文“立起來”。
河南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系主任、宋文化研究院研究員劉濤認為,要重視對殷墟遺址所承載、殷商文化所蘊含人文價值的挖掘、闡釋和傳播,講好中華文明突出連續性的系列故事。
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目前尚有三分之二的文字未釋讀出來,甲骨文研究與活化利用仍存在明顯短板與不足,加強甲骨文研究,讓甲骨文“活”起來至關重要。
河南省甲骨文研究院執行院長郭旭東認為,加強甲骨文研究既要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及多學科進行聯合攻關,還要整合相關資源,成立高水平研究平臺,定期舉行學術交流研討,發揮集體智慧,破譯甲骨文字,使甲骨學成為國際“顯學”,努力彰顯中華文化魅力。
“當下,要充分運用數字技術解決甲骨文研究、活化利用、回歸等突出問題,實施‘甲骨文數字化建設工程’,助力甲骨綴合、釋讀、研究工作,讓殷墟文物特別是甲骨文以數字化形式回歸殷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何毓靈提出建議。
近年來,河南堅決扛穩殷墟甲骨文文化傳承、活化利用重大責任,深入挖掘殷墟甲骨文內涵意義,持續開展殷墟甲骨文考古研究,創新開展殷墟甲骨文活化利用,重點打造探尋中國文字的甲骨文文化IP,持續開展殷商文化宣傳推廣,啟動古文字工程,讓以甲骨文為代表的古文字“冷門不冷,代有傳承”。
張震宇表示,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河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聚焦“兩高四著力”,落實好省委安排部署,加快把殷墟(甲骨文)遺址打造成中華文化新地標。要深化建設共識,進一步加強文物發掘保護和高能級平臺建設,著力推動甲骨文數字化回歸工程,提升文物研究利用水平。要深化文旅文創融合發展,秉持科技賦能、創意引領理念,打造高品質文旅文創精品。要發揮政協職能作用,凝心聚力,推動工作,為文化強省建設貢獻智慧力量。
(本報記者 王有強 靳燕)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