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資訊

共促云南文化新發展

2025年06月23日 17:14  |  作者:楊雪  |  來源: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云南文化資源豐富,文化遺產厚重,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文旅資源獨具魅力,以自己獨特的優勢和價值,豐富了中華文化寶庫。

近日,云南省政協圍繞“認真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助推云南文化強省建設”召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委員們立足專業領獻良策、出實招,為推進文化強省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民俗活動激活文旅融合新動能

據統計,云南省的民俗類非遺項目中,有25個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126個被列入省級非遺名錄。傣族潑水節、彝族火把節、大理三月街、白族“三道茶”等民俗,已經成為云南文旅“破圈”的亮麗名片。但如何進一步發揮非遺節慶民俗帶動旅游創新發展的積極效能,亟待解決。

云南省政協常委、昆明市政協副主席、農工黨昆明市委會主委戴彬認為,當前節慶活動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深、開發形式比較單一、保護與開發失衡——同質化表演導致年輕游客難以產生情感共鳴,過度商業化又破壞了文化原真性,而宣傳矩陣不完善更讓眾多民俗活動難以形成“現象級”IP。

戴彬建議構建“文化內核﹢產業外延”的發展模式:建立“一節一故事”IP體系,用VR技術還原節慶場景,將民俗元素植入影視、游戲;制作全省非遺節慶時間軸,把傈僳族刀桿節、苗族花山節等民族節慶,打造成為新的旅游產品;完善傳承人培養機制,設立專項基金,實施“傳承人振興計劃”。通過區域合作與品牌化運營,讓非遺節慶從“單點展示”升級為“全域聯動”,成為云南文旅的核心競爭力。

非遺技藝在數字時代的產業躍遷

推進傳統技藝類非遺生產性傳承,不僅是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助力鄉村振興、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

以楚雄刺繡為例,已實現了“繡品變商品、繡片變名片、繡場變市場”的轉變,刺繡產業成為助推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的富民產業。如何讓千年技藝從“活下來”到“火起來”?在云南省政協委員、楚雄州武定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主任黃自麗看來,行業面臨諸多困境:紋樣同質化導致利潤率不足9%、繡娘平均年齡超51歲、數字化率不足10%、跨境電商滲透率低于5%、政策扶持與產業需求脫節。黃自麗講道,因刺繡手工生產周期長,某企業因無法按時交付,痛失200萬元國際訂單……凸顯了傳統模式與現代市場的矛盾。

黃自麗建議構建“數字傳承﹢品牌溢價”的產業體系:建設省級刺繡基因庫,研發AI設計系統,提升原創效率;建議發行“非遺數字資產信托”,允許企業以紋樣數據庫質押融資;開設“云南非遺專區”,開發“航空限定款”等場景化產品;在文化產業基金下設立數字化轉型專項等。推動刺繡產業從“指尖技藝”向“數字經濟”跨越,實現價值、品牌、動能的三重躍升。

文藝創作從“高原”邁向“高峰”

云南擁有26個世居民族,保存著完整的活態文化系統,形成獨具特色且豐富多樣的人文自然景觀,一直是文藝創作的沃土。“‘食材優良、廚藝不佳’‘有名家缺大師、有高原無高峰’。”云南省政協常委、省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創作委員會主任湯萍直擊痛點:影視劇本本地原創不足、新興文藝門類扶持薄弱,人才斷層問題尤為嚴峻,產業協同不足,對外傳播有限……

云南文藝如何跨越“高原”形成“高峰”?湯萍建議實施“文藝攀高峰”戰略,構建云南文學藝術高質量發展新格局,進一步推動云南文藝不斷繁榮發展。這不僅是提升文藝創作水平的需要,更是以文化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設要求的體現。

湯萍建議,構建“全領域統籌、全生命周期扶持”的發展體系:在頂層設計上,定位“西南文化引擎﹢面向南亞東南亞文藝樞紐”,設立文藝創作聯席會議制度;在人才建設方面,創建“新銳孵化營”,實施省級簽約文藝家“百人計劃”;在創作扶持方面,對重點作品給予經濟上的獎勵,設立傳世作品孵化工程。特別強調推動“文藝﹢科技”融合,與騰訊等企業共建數字文藝實驗室,開發“文學IP﹢文旅”線路,讓文藝創作從單一輸出轉向全產業鏈開發。

傳統藝術在守正創新中煥發新生

云南被列入國家級、省級非遺名錄的傳統音樂和舞蹈近200項,是活態非遺中的歌舞大省。云南省政協常委、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院長劉麗關注云南的傳統歌舞發展,她深感傳統歌舞不僅是云南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還在推動云南文旅融合發展、譜寫民族團結進步新篇章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云南傳統歌舞的傳承與發展面臨不少的困難。

原生文化空間消失、傳承方式單一、過度商業化等問題,導致有些傳統歌舞非遺項目面臨“人去藝亡”風險。當前“非遺進校園”小學階段做得比較好,與藝術類院校聯動機制需強化,還有轉化乏力等問題,如《云南映象》《印象·麗江》等現象級的劇場作品或實景演出成功案例還需拓展。

對此,劉麗建議“專業賦能﹢機制創新”的解決方案:開發非遺傳承App,實現傳統歌舞數字化整理;打造“沉浸式非遺演藝劇場”,借鑒《黑神話:悟空》的經驗,將傳統歌舞元素融入游戲、文旅場景;推出“旅居云南學非遺”系列活動。推動傳統歌舞從“舞臺表演”向“產業生態”轉型,激活其在文旅融合中的經濟價值與文化內涵。

“要利用傳統歌舞‘唱’響最美的詩和遠方,‘舞’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世界在云南遇見人文與生態的詩意交響。”劉麗說。

云南戲劇根基深厚、源遠流長,其中,滇劇作為云南最重要的地方劇種之一,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廣泛的群眾基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和眾多傳統戲劇一樣,滇劇面臨著各種挑戰與困境,云南省政協委員、省滇劇院演出一團團長陳亞萍指出,全省專業滇劇團體從17個銳減至不足5個,曲靖、楚雄等地院團從業者不足20人,C級危房劇場停用導致演出頻次銳減。更嚴峻的是,劇目創新不足、傳播渠道單一,年輕觀眾認知度低,形成“演不出、沒人看、斷傳承”的惡性循環。

為振興滇劇,陳亞萍建議“生態修復﹢創新表達”的路徑:設立專項資金復原傳統劇目;探索院團與院校定向培養模式,破除編制限制吸納優秀人才;創作演繹《大觀樓長聯》等新劇目,打造沉浸式小劇場,運用抖音等平臺開展傳播;借鑒粵劇電影《白蛇傳·情》的經驗,啟動滇劇電影工程,以現代視聽語言激活傳統藝術。進而重構滇劇的創作、演出、傳播生態,讓古老劇種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編輯:位林惠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国产精品久久久 | 日韩好吊妞中文字幕在线 |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综合网 | 亚洲色欧美色国产综合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