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湖北宜昌市政協:開放型經濟“闖深藍”
仲夏時節,一輛滿載精制茶葉的貨車自宜茶集團湖北蕭氏茶業有限公司駛出,將從三峽保稅物流中心報關后啟程運往阿爾及利亞。借助湖北安琪集團的海外銷售網絡,該公司1~5月出口增長超4倍。“搭乘安琪這艘‘巨輪’,我們的茶葉賣到了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非洲國家。”該公司總經理向清華介紹說。
在美國一系列關稅政策影響下,宜昌企業選擇抱團取暖。興發集團通過與安琪集團“強強聯手”,將磷酸鹽產品推廣至印度、緬甸市場,并利用香港國際貿易樞紐地位,攜手縣市區中小外貿企業“突圍”。安琪集團市場部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市商務局指導安琪主導實施“國企帶民企共同出海計劃”,公司已與50余家本地企業對接業務協作接洽,助力19家中小企業新增出口逾2000萬元。
6月初,宜昌市政協召開專題協商會,圍繞“順應形勢新變化,培育開放型經濟新動能”議政建言。委員們手持調研報告追問,部門負責人逐條回應。開放型經濟的突圍路徑,在問答交鋒間漸次清晰。
“雖然龍頭企業作用明顯,產業結構升級加速,通道平臺優勢明顯。但短板依然存在,發展空間仍然很大。”協商會上,委員們對開放經濟取得的成績表示肯定和贊許,也對其困境和不足表現出擔憂。
調研顯示,從宜昌經濟外向度的規模來看,2024年宜昌市進出口總額占全市生產總值總量份額偏少。分析全市開放型經濟的短板,主要是總體體量偏小,縣域發展不均,以及監管日益趨嚴等。
“保稅區不是孤島。”市政協開放型經濟課題調研第三分組委員說:“破除行政區劃壁壘,建議對全市95家重點外貿企業‘一對一’激活保稅賬冊。”
調研組了解,針對遠離港口、配套缺失的硬傷,市政府統籌全市外向型項目向區內集中,建立“保稅項目招引加分制”;針對企業“不懂用政策”的軟肋,32家重點外貿企業獲得“一對一”服務,引導醫療設備、實驗儀器等高貨值業務入區。4月出臺的《突破性發展扶持辦法》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有的放矢。
“構建全鏈條政策扶持體系,強化信息服務和金融支持、稅收優惠,設10億元‘出海風險補償基金’補貼民企首單信保,復制安琪集團海外發展的模式在東南亞、非洲建3~5個‘宜昌產業園’,讓‘抱團出海’更有成效。”第二分組委員也提出了調研建議。
“構建以龍頭企業為引領的新出海集群”“打造以內外貿一體化為特征的新流通體系”“培育以數字技術為依托的新模式新業態”……市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結合深入縣市區和企業調研情況把脈支招。
據悉,依托安琪、宜化、興發、產投等頭部外貿供應鏈企業與中小企業“抱團出海”,2024年,宜昌市前50強龍頭企業完成進出口額突破300億元。宜昌開放型經濟正以“國企帶民企”為帆,以“通道﹢平臺”為槳,駛向深藍。(通訊員 王晶晶 易瑋瑋 本報記者 毛麗萍)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