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奇聞軼事
陶行知協辦《教育陣地》
1946年5月18日,上海《文匯報》副刊《教育陣地》正式創刊。這份周刊由上海市中等教育研究會主辦,一直辦到1947年2月21日,共出了38期。它的創刊和發展,得到了陶行知的指導和支持。刊頭那四個有力的大字“教育陣地”,正是陶行知題寫的。
創刊僅一周后,《教育陣地》第2期便刊出陶行知《民主教育》一文,其中“人民第一”“天下為公”的主張如春雷初響。他更提出了教師須“向學生學習”“向老百姓學習”,這個觀點打破了傳統教育中師生關系的固有模式。
一個月后,在6月30日的第7期上,陶行知又發表了《走向殖民地》一文。他痛陳時弊,揭露中國正滑向殖民地的深淵,并發出了錐心之問:若國家傾覆淪為殖民地,縱使我輩教師抱犧牲精神、餓著肚子為后一代嘔心瀝血,將孩子們培養成“中國的小主人”,又有何意義?到頭來不過“一生白費心血,整個失敗,全軍覆沒”。他繼而將根源歸結于“反民主好戰分子想借外援,以取得在內戰中之優勢”。因此,他大聲疾呼:“根本救國之道,還是要停止內戰,實現民主。只有永遠停止內戰、真正實現民主,才能免于殖民地之厄運。”
這一期《教育周刊》還刊登了他的題詞:“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教人民進步者,拜人民為老師。”這20余字,簡明扼要地表達了他“人民至上”和“教學相長”的教育理念。
1946年8月2日,《教育陣地》第11期刊出了陶行知題詞《學者有其校》:“研究人民的學問,為人民的幸福而教導;要達到文化為公,學者有其校。”這是他心系平民教育、追求教育公平的生動寫照。令人痛惜的是,就在這一年的7月25日,陶行知因勞累過度突發腦溢血逝世。這篇題詞成了他珍貴的遺墨。(周星)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