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河南省政協:為豐收培植良田沃土
“三夏”時節,中原大地收割播種兩頭忙。作為產糧大省,河南是我國小麥、玉米的主要產地,生產了全國近四分之一的小麥、十分之一左右的糧食,是名副其實的中原糧倉。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
“保糧食安全,首先要保耕地安全。”省政協委員、河南農業大學教授李洪連認為,要持續實施黨政同責,一把手抓糧食生產機制,進一步強化糧食安全責任,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以“長牙齒”硬措施加強耕地保護,牢牢守住耕地保護數量、質量紅線,確保農田存量不減、良田增量提質,確保河南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6億畝以上,為糧食生產筑牢土地根基。
常年穿梭田間地頭,洛陽市偃師區政協委員、區農業農村局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張占勝對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格外熟悉。30多年來,為掌握偃師區各種土壤類型和耕地的質量等級,張占勝先后承擔了測土配方施肥、旱作節水等多個土肥水項目,連年完成偃師區耕地質量評價,全面組建了區耕地墑情監測網絡。“全省耕地質量監測隊伍普遍存在人員老化,監測工作隊伍斷層明顯。”張占勝建議,著力抓好監測隊伍建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耕地質量監測網絡體系,實現對耕地質量長期有效監測。
人生病了去醫院,土壤“生病”了該咋辦?西華縣政協委員、河南省耕地質量保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黨尊扎根泥土、傾心治土,他所在的“老區土壤醫院”實驗室里,有各式各樣用于化驗和檢測土壤的專業設備。黨尊介紹,根據土壤中除草劑殘留障礙、土壤生態退化、土壤營養失衡3個方面問題,總結提煉出“三土三方”耕地質量提升綠色集成技術,已在多地推廣應用,在降解除草劑殘留、改變土壤微生物菌群、提升耕地質量方面效果顯著。“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將持續加強科學研究,用生物技術改良土壤,為土壤長久健康保駕護航。”黨尊表示。
耕地保護,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近年來,河南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守耕地紅線,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靠天吃飯”轉向了“旱澇保收”。“三分建,七分管。”省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智慧灌溉研究中心副主任馮俊杰建議,在高標準農田的應用管理中,要明確落實“建管用”的責任主體,加強建設“產學研用”的聯合服務模式,優化耕地水土環境,為實現科學種田、農業提質增效提供技術支撐。
牢記“國之大者”,厚植“民之關切”,河南省各級政協委員深耕“農”字文章,圍繞農業強省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發展高水平農機裝備制造業等議題深入協商、積極建言,在希望的田野上書寫履職答卷。(本報記者 王有強 靳燕)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