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委員聲音
人形機器人何時進入百姓家
高高的個子,苗條的身材,一個酷似人體骨骼的機器人,邁著敏捷的步伐,大步流星地行走……這是記者跟隨全國政協“加快社會適老化改造,共建老年友好型社會”視察團,在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看到的通用人形機器人。
從智能制造到商用服務,隨著各種身懷絕技的人形機器人不斷進入人們的視野,我們不禁想起比爾·蓋茨在2006年的預言:“未來每個家庭都將擁有機器人。”如今,這個愿景是正在成真,還是仍在遠方?
“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大家庭中的一員。”全國政協委員嚴建文說道,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是智能機器人走向更高階應用的主要途徑,人形機器人則是智能機器人的最高形態,已成為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科技競爭的新高地。
“人形機器人最直接的功能是替代人力勞動。”嚴建文表示,在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工業制造、商業辦公和家庭服務等場景,對于能夠代替或輔助人類執行各類任務的人形機器人有著巨大的需求。比如在制造業場景中,它可以進行搬運、分揀、裝配、質檢等作業;在商業服務領域,它能夠提供接待、導覽、咨詢等服務;運用到家庭場景,其類人的外形也更易為人所接受,具有獨特的情感價值,能為老人提供養老陪護、執行健康監測等任務,緩解護工短缺與家庭照護壓力。
據首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大會發布的報告預測,2030年中國相關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元市場。北京、廣東、四川等多地在2025年工作任務中,對人形機器人或具身智能等未來產業作出重點部署;多地成立產業投資基金,圍繞具身智能產業鏈上下游開展投資。
人形機器人制造正在加速行進。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人形機器人的落地應用承載著人們對未來智能化生活的無限期許。
在嚴建文看來,雖然人形機器人目前已經在倉儲物流、工廠分揀、汽車制造等多領域開展試點應用,但人形機器人在研發、應用、落地等方面仍面臨一些難點。“當前在技術關鍵上存在復雜環境行動安全性、精細操作可靠性待突破,在倫理問題上機器情感是否替代真實關懷,隱私數據如何守護需要研究解決,再加上成本高昂,因而,距離下一步的量產和商業化還需持續投入,預計在未來若干年其市場滲透率和規模將大幅增長。”
嚴建文認為,人形機器人服務養老事業的產業化,短期應聚焦機構場景輔助,中期要突破技術降本,長期可以構建“人機協作”新模式——機器人承擔重復勞動,人類專注情感關懷。“這條路雖漫長,卻是科技溫暖老齡社會的必答題。”(本報記者 孫金誠)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