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天津市政協:推動“生產生態生活”共融發展
高標準農田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體現。
“我們將加快構建多元投入機制,組織開展高標準農田項目投入—產出績效分析,精準分析天津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現狀,明確投入重點,并根據績效分析結論,適時研究制定高標準農田建設激勵評價機制和貸款貼息政策,進一步吸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構建政府引導、金融傾斜、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對市政協建議高度重視,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建管保險機制,確保高標準農田項目長期發揮效益。
黨的二十大指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天津市政協圍繞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履職。各民主黨派市委會也成立調研組,積極為全市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建言獻策。
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調研了解到,天津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態勢良好,建成高標準農田占永久基本農田比例80%以上。但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收效慢且具有不確定性,主要以中央財政和市級財政專項扶持資金為來源,資金缺口大,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投資能力不強,缺少投資意愿。
“做好方案設計、創新融資模式、強化工作聯動,加強政策保障。”在調研組看來,要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鄉村產業發展相結合,整體謀劃布局,把高標準農田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建設數量和建成質量、工程建設和建后管護統籌考慮,探索符合天津實際的項目建設方案和融資方案。
“建后管護機制亟待健全,導致一些農田水利設施不能如期有效發揮應有的作用,縮短了使用壽命;財政資金主要用于建設環節,建后管護資金處于缺位狀態;農田基礎設施屬于公共產品,農民沒有足夠動力自覺進行維護,需要進一步明確管護主體。”民建市委會調研組認為,要推動高標準農田“建管合一”,項目驗收后,由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集體土地所有權代表承擔建后管護主體責任,并建立長期評價體系,對于管理良好的村集體經濟組織由市財政給予適當補助;建立市場化管護資金籌措機制,建議依托產權市場公開規模流轉高標準農田,充分發現市場價值,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前后的流轉差價中,提取一定比例專項資金用于后期管護。
令委員們欣喜的是,市政府積極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保險工作,推動形成“管護主體自籌﹢財政投入﹢保險”的管護保障模式,進一步強化管護主體和管護責任,強化工程建設質量監督。不斷豐富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來源,全面推行種養循環、用養結合的綠色農業生產方式和保護性耕作,構建農田綠色生態系統,與推動休閑觀光農業相結合,實現“生產、生態、生活”共融發展。
(本報記者 張原 李寧馨)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