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統戰時訊 民族宗教 非公經濟 中央社院 新的社會階層人士 黨外知識分子 涉疆涉藏

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共同打開民族藝術的萬花筒

——“‘道中華’ 進高校”主題活動走進哈爾濱音樂學院側記

2025年06月26日 08:49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6月18日的一場講座,對于哈爾濱音樂學院音樂學理論專業的大一學生蔣曉蕓來說,可謂“眼界大開”——她見識了十余種從沒有見過甚至沒有聽說過的少數民族古老樂器,并有幸受主講老師邀請,上臺現場學習演奏。舞蹈表演專業大二學生肯巴提·努爾江,也迎來她入學以來難得的一次教學交流——兩位遠道而來的高水平專業老師,帶領她和同學們編排了一段精彩十足的舞蹈。

1

趙雄(右)現場教蔣曉蕓學習樂弓演奏

當日,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文化宣傳司會同中央民族歌舞團、哈爾濱音樂學院共同舉辦的“‘道中華’ 進高校”主題活動走進哈爾濱音樂學院。贈書、戰略合作簽約、藝術賞析、民族文化交流、主題展覽……短短一天時間里,在民族文宣品牌“道中華”的平臺上,一座座交流的橋梁架起,譜寫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樂章。

來感知我們血脈中的音樂DNA

開篇所提到令蔣曉蕓“眼界大開”的,是一場名為《相生相應——藝術作品融合性創作的探索與實踐》的講座,主講人是中央民族歌舞團業務部主任趙雄。開講之前,這位一級演奏員便笑著向同學們“聲明”:“不要當成講座,就是關于民族音樂、民族樂器的交流。”

說著,他走下講臺,將一把吸管分發給同學們,提示大家試著去吹響;隨后,又如變魔法一樣拿出十余件外表看起來“奇奇怪怪”的古老樂器。

“這是藏族鷹骨笛,它是用飛禽尺骨(翅骨)制作而成的。它的音色獨特,富有高原特色。請大家聽我用這支藏族鷹骨笛演奏維吾爾族歌曲《阿拉木罕》……”

“這是賈湖骨龠,也是用飛禽尺骨制作而成的,是迄今為止我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約有9000年的歷史。這可是中國樂器的老祖宗。請大家聽《康定情歌》……”

“這是胡笳,北方游牧民族樂器,歷史可追溯到秦漢時期。想象一下,月光下,一位孤獨的旅人,手執胡笳,那悠長的旋律,仿佛能穿透夜色,直擊心靈,感受到草原的魅力……”

趙雄邊講解邊演奏,手中樂器相繼發出或蒼涼空靈、或歡快悠揚的曲調;興起時,他更是熱情邀請好奇的同學們上臺互動,現場教授他們某一樂器的演奏技法。

蔣曉蕓報名上臺時,學習的就是她聞所未聞的樂弓。

“前面展示的樂器,都能一眼看出是吹奏樂器。但這件樂器就像一把弓,感覺不像是吹的,那要怎樣演奏?好奇之心讓我主動報名上臺體驗。”可在臺上擺弄好一會兒,蔣曉蕓也沒搞清楚這件神奇的樂器如何發聲,最后在趙雄手把手的指導下,她左手持樂弓中部,將樂弓的頂端放到一側唇齒之間,右手用一個小竹棍敲擊弓弦,并以改變張力或調整口腔內的容積大小方式發出不同音高、聲效,才勉強“演奏”出了聲。

“這件流行于非洲、東南亞以及我國臺灣地區少數民族中的樂弓,被認為是現代弦樂器的始祖之一,它的多樣性體現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趙雄的講解令蔣曉蕓肅然起敬。講座結束后,她依然感慨不已,“得知中華民族有這么多古老的樂器傳承下來,今天又親身體驗,我感到無比自豪。”

蔣曉蕓的同學張雨默說,自己非常喜歡趙雄老師演奏的回族樂器泥哇嗚——這件流傳于寧夏的古老樂器看似簡單,只是質樸的陶土所制,卻與我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塤”一脈相承。“它體現出我們祖先的智慧,讓今天的人聽起來,依然瞬間喚起作為中國人血脈的覺醒。”

同學們的積極回應,讓自謙為“各民族吹管樂器搬運工人”的趙雄深感欣慰。他說,自己歷經多年搜集研究深藏于中華大地各個角落的民族樂器,如今帶著它們跨越千山萬水來到這里,就是希望能讓年輕的學子們感受到我國多民族文化的深厚淵源、多姿多彩。“希望他們更加熱愛民族音樂,以‘一生做一事、一事做一生’的心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充滿底氣和力量。”

2

茍嬋嬋(前左)、王子洋(前右)帶領同學們現場編排舞蹈《舞動青春》。

長大后你們會成為我

“一二三——轉起來!五六七——跳!”清脆的口令聲中,肯巴提·努爾江與同學們在中央民族歌舞團舞蹈演員茍嬋嬋的帶領下排練著;另外一間舞蹈教室中,茍嬋嬋的同事王子洋帶領一群男孩子也在“集訓”。沒多久,兩位老師現場排布,男生、女生兩支隊伍合二為一,當音樂聲響起,分別訓練的男女舞蹈隊,居然立刻組合演繹了一支完整而精彩的集體舞。

“這支舞蹈名為《舞動青春》,女孩子的動作以維吾爾族舞蹈元素為主,男孩子的表演以塔吉克族舞蹈元素為主。音樂中既有新疆特色,又很現代,讓傳統的民族舞更有活力。這段舞蹈也是多民族藝術的全面融合展示。”茍嬋嬋表示,雖然排練時間很短,但在和同學們親密交流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他們的自由向上、強烈的表達欲望。她熱情地夸贊著:“學藝術的孩子就該是這樣!肢體語言表現得非常有魅力,相信他們都會越來越棒,為他們點贊!”

老師的充分肯定,讓這些朝氣蓬勃的姑娘們、小伙們開心地笑出聲。

“與以前的學習相比,有了明顯不同的收獲,我更加體會到如何跳出民族舞的自由、熱情、開朗。”肯巴提·努爾江分享著,忍不住自己也笑著鼓起了掌。

另一位學習維吾爾族舞多年的舞蹈表演專業學生乃吉拉·阿力慶尼坦言,雖然此次學習時間短暫,但自己的舞感和動作明顯得到提升。她邊說邊害羞地望向茍嬋嬋,眼神里充滿尊敬。

無論是茍嬋嬋、王子洋的舞蹈,還是歌唱演員沈利、涂芮豪的演唱,抑或是演奏員阿地力、徐丹的演奏,都在校園內掀起民族藝術風,也讓同學們再一次樹立藝術人生的目標。

正如哈爾濱音樂學院2024級碩士研究生牛清所言,通過這次學習交流增長了見識,大大滿足了自己的求知欲;也看到民族音樂更多的可能性,認識到更多自己要去領會和學習的空間。

3

阿地力(前排右三)、徐丹(前排右四)與哈爾濱音樂學院的師生在活動中。

架起民族文化與音樂教育的橋梁

一場并不算宏大的交流活動,密切地聯動了中央民族歌舞團的藝術家和哈爾濱音樂學院的師生。對于這樣潤物細無聲般的交流,參與活動的各方負責同志都樂見其成。

“希望能與同學們共同打開民族藝術的萬花筒,激勵他們茁壯成長。”中央民族歌舞團團長王成剛表示,“未來,歌舞團與高校之間會加強聯動,讓舞臺實踐與教育教學互通互融,讓民族藝術在高校沃土中煥發新生,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藝術形式浸潤人心。”

哈爾濱音樂學院院長宋飛表示,哈爾濱音樂學院將與“道中華”攜手,以音符譜寫團結樂章,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心中扎根;以旋律傳遞文化自信,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以藝術凝聚奮進力量,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校園盛開。

據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有關同志介紹,“道中華”民族文宣品牌自2022年9月由國家民委整合資源推出以來,構建起“用歷史講現實、用事實講道理、用學術講政治”的敘事體系,以學媒結合的底色、以文化人的理念,推動打造國家層面的中華文化傳播平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介和教育普及平臺、中華民族共同體國際傳播平臺。目前,國內外全平臺粉絲量突破1000萬,成為國內民族文宣領域具有標志性、引領性的現象級品牌,也在海外形成初步影響力。

(本報記者 李寅峰)

編輯:李敏杰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精品国产制服丝袜 | 亚洲综合一区精品一区 | 最新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欧美另类专区 | 亚洲国产福利A∨在线观看 天天国产精品污视频 | 色欧美4477福利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