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產業動態 發明·創新 探索·發現 科學麻辣燙 科技人物 專家講壇 新基建 院士知播

首頁>科技>資訊

機器人“上崗”:精準作業守護質量安全

2025年06月27日 17:17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人民政協網遵義6月27日電 6月27日,遵義市建筑工程質量安全現場觀摩暨“安全生產月”現場會,一套“科技賦能+制度護航”的安全管理體系,為參會的住建系統代表、企業負責人等400余人呈現了一場“科技筑盾、安全為基”的生動實踐。

“傳統測量需要5分鐘,它30秒就能搞定,精度達到毫米級。”走進A區制酒車間,中鐵城建技術員小李操作的智能機器人正對墻面進行掃描。“滴”聲過后,屏幕立即顯示“偏差0.8mm”的檢測結果。據項目技術負責人杜可介紹,該機器人已累計完成2.3萬次檢測,數據自動上傳至智慧平臺,形成可追溯的質量檔案,徹底告別了人工記錄易出錯、難追溯的痛點。

不遠處,噴涂機器人正“橫行”作業。它能自主規劃最優路徑,將涂料厚度誤差控制在1毫米以內,較人工噴涂效率提升4倍,涂料利用率提高25%。“以前人工噴涂全憑經驗,現在機器人‘出手’,墻面均勻度、一致性大幅提升,連業主都夸‘像用尺子量過一樣’。”現場工人的感慨,道出了智能設備對工程質量的硬核保障。

數字“大腦”:全鏈條管控織密安全網絡

在項目指揮中心的“157智慧工地平臺”大屏前,施工進度、設備狀態、人員定位等數據實時跳動,仿佛為工地安裝了“智能神經中樞”。當系統監測到工人未系安全帶或進入危險區域時,智能安全帽立即發出聲光報警——上個月,就有工人因帽子持續報警而主動規范佩戴裝備。

“我們的安全管理從‘事后追責’轉向了‘事前預防’。”項目安監部部長梁宗錦介紹,平臺接入了上千個監測點位,覆蓋高支模、深基坑、群塔作業等大工程,風險預警響應時間縮短至秒級。更值得關注的是,平臺還集成了物資管理模塊,從鋼筋、混凝土的進場驗收,到周轉材料的動態盤點,全流程數字化管控,讓“跑冒滴漏”無處遁形。

日常管理中,項目更將“穿透式管理”落到實處:從項目領導小組到實施小組,責任細化到崗、到人;設立安全隱患上報二維碼平臺,實現“發現-上報-整改-銷號”閉環管理。每日開展“日查周報”,項目經理每周帶隊安全大檢查,每月召開安全生產分析會,針對突出問題舉一反三,真正實現“隱患發現在早、處置在小”。

VR“實訓”:安全意識入腦更入心

在安全體驗區,工人們排隊“體驗”高空墜落、物體打擊等20余種事故場景。剛摘下VR設備的鋼筋工王師傅仍心有余悸:“風在耳邊呼嘯,墜落時腿都軟了!這比看10遍安全手冊都管用。”數據顯示,采用VR培訓后,工人安全規范操作率從70%提升至98%,“以前總覺得‘事故離我很遠’,現在身臨其境才明白,安全繩就是‘救命繩’。”

除了科技賦能,項目還通過制度創新強化安全文化:設置“積分超市”,工人通過參與安全學習、排查隱患可累積積分兌換生活用品;打造“安全反思屋”,通過播放真實事故視頻、剖析違規操作案例,讓“安全紅線”入腦入心;建立“五個責任體系”,項目管理人員與30名員工簽訂安全責任書,1386名作業人員簽署個人安全承諾書,將責任層層壓實到每個崗位、每個人。

“這些‘黑科技’不是花架子,而是真真切切解決了施工痛點。”中鐵城建二公司六項目部負責人潘杰表示,通過智能建造技術的深度應用與精細化安全管理的有機結合,項目實現了質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施工效率較傳統模式大幅提升。從機器人“精準作業”到數字平臺“全局掌控”,從VR“沉浸式培訓”到制度“穿透式管理”,中鐵城建以茅臺項目為樣板,用科技的“硬實力”與管理的“軟實力”共同筑牢安全防線,為建筑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智能+安全”新范式。正如觀摩會上一位住建系統代表所言:“這里的每一項創新,都是對‘人民至上、安全第一’理念的生動詮釋。”(黃廷茹)

編輯:馬嘉悅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一级一欧美一级国产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在线视频 |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日本精品 | 在线天堂v亚洲综合a直播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