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寧夏政協聚焦居家養老服務召開專題協商會
點亮“銀齡生活”的光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3.1億人,65歲及以上人口達2.2億人,占比分別為22%、15.6%。如何為龐大的老年人群體做好服務,讓老年人老有所養、安享晚年,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
近日,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一場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不斷提升居家養老服務能力和水平”為主題的專題協商活動召開。
居家養老是我國最基本、最普遍的養老方式,承擔了超過90%的養老服務需求。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十四五”以來出臺設施建設、服務供給、醫養結合、職業技能、資金保障、規范管理等近100個配套政策機制和10余項地方標準,建立并落實26項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初步搭建起具有寧夏特色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四梁八柱”。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寧夏60歲以上戶籍人口117.7萬人,占總人口的16.1%。“我區老齡化程度雖較全國平均水平為輕,但老齡化進程在持續加快。”會上,自治區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彭生選用一組數據表明了自己的擔憂。
委員們表示,當前養老服務業在設施、人員、機制等方面還有許多難題亟待解決,主要表現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適老化設施不足、專業護理人才短缺、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政策支持體系不完善、長期護理保障機制尚未健全等,這些問題已成為制約養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
自治區政協常委馬英認為,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亟須界定好政府、市場、社會與家庭等參與主體的功能與邊界,強化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之間的銜接,形成與加快落實各方責任共擔、合理分工、優勢互補的發展框架;重視農村養老,發揮近鄰和熟人優勢,發展互助養老服務,補充因家庭規模小型化、居住分散化、贍養功能弱化等導致的家庭養老不足。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需要建設一支高質量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寶玲玲委員建議,提高養老服務行業吸引力,補足專業人才缺口是關鍵。王曉兵委員認為,推進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機構建設是重要保障,建議推行養老服務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并將職業等級與待遇掛鉤。
“要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促進教育體系與職業發展的深度融合。”自治區政協委員姬曉怡建議,支持專業建設、推進產教融合、強化職業培訓。
“機制支撐‘引人才’、多措并舉‘育人才’、客觀公正‘評人才’、人崗匹配‘用人才’、優化環境‘留人才’。”“積極探索養老志愿服務有效方式,引入志愿服務積分兌換機制、‘時間銀行’養老模式,實現社區養老循環互助。”
……
如何打造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合理、德技兼備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委員們舉例子、擺數據、提建議;相關部門負責人專注聆聽、認真記錄、積極回應。
自治區政協主席陳雍表示,要繼續發揮政協委員主體作用,把老年人急難愁盼作為履職著力點,聚焦制度創新和政策供給,緊扣養老服務痛點難點問題,深入開展調研,精準務實建言,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貢獻政協力量。(張倩 本報記者 范文杰)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