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民革 民盟 民建 民進 農工黨 致公黨 九三學社 臺盟 人物風采 史料縱覽

首頁>多黨合作>民建

為銀發浪潮筑起“溫暖防線”

——民建中央建言推動解決高齡及失能失智老年人養老難題

2025年06月28日 10:14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6月28日7版頭條配圖(7566267)-20250628100530

清晨7點,當陽光透過紗窗照亮床頭,北京市朝陽區雙橋路社區82歲的居民周爺爺按下枕邊的智能呼叫器。幾分鐘后,身著制服的護理員帶著電子血壓儀和護理包推門而入,為這位失能老人測量血壓、更換尿管,并通過手機App上傳數據。

這一看似普通的場景,正是民建中央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交的《關于推動解決高齡及失能失智老年人養老難題的提案》相關內容的生動縮影。這一提案直擊高齡及失能失智老年人這一“剛需中的剛需”群體,勾勒出破解養老困局的路線圖。

精準機制觸達真實需求

高齡及失能失智老年人或因年齡增長機能衰退,或因疾病纏身失去自理能力,面臨著“生活難自理、照護成本高、資源對接難”的現實困境。根據民政部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失能老年人約3500萬,占全體老年人的11.6%。據測算,到2035年,我國失能老年人將達到4600萬。

與低齡、健康老人滿足日常生活、文化娛樂、社會參與等綜合性需求、注重提升生活質量和社會參與感不同,高齡及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護需求如同“雙軌列車”:一側是協助穿衣、喂飯等基礎生活照料,另一側是鼻飼管更換、康復訓練等專業醫療護理。而對于普通家庭來說,這樣的需求往往令人難以招架。

在山東濟南歷下區的老式居民樓里,58歲的李女士正對著手機日歷發愁。屏幕上,照顧89歲失能老人的排班表被安排得滿滿當當——紅色標記的是她負責的時段,藍色和綠色分別屬于大哥和小妹兩家。自從家里老人因腦梗臥床后,兄妹三人約定每十天輪換一次。但現實遠比計劃復雜得多。

每天清晨5點半,李女士就得從自己家出發,趕在6點前到達老人住處。她先幫老人翻身、擦拭身體,喂飯。忙完這些,她又得馬不停蹄地趕去女兒家,給上小學的外孫準備早餐并送到學校。“上周三小妹說臨時出差,非要把班甩給我。”李女士揉著酸脹的肩膀,語氣里滿是疲憊,“可那天我要陪外孫開家長會,打電話跟大哥商量,他說自己也要上班,根本抽不出身。三個人在家庭群里吵得不可開交,最后只能我硬著頭皮兩頭跑。”

李女士的經歷反映出不少高齡和失能失智老人家庭的多重照護困境。參與了民建中央相關調研的民建中央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石松表示,高齡、失能、失智老年人長期照護的顯著特征是“醫養結合”。生活照料一般由養老護理員提供;醫療照護包括護理、康復、心理慰籍、臨終關懷等服務,一般需由專業醫護人員來提供。“可見,對于這些老人的照護目標是維持其基本生活能力、延緩功能退化進程,提高生活質量,并減輕家庭照護負擔。”黃石松說,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不是簡單的“養老”,而是涉及醫療、護理、心理、社會支持的系統工程,必須打破傳統養老服務的單一框架。

民建中央在調研中發現,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有的失能老人得不到及時照護,有的則面臨重復評估。因此,在提案中,民建中央認為應該重視“精準評估”,并提出應加快建立口徑一致的老年人綜合評估制度。如加強評估監管,強化民政、衛健、醫保、統計等部門的協調聯動機制;完善老年人統計分類,從健康狀況、經濟狀況、養老方式等維度建立分類統計;建立多部門共享的信息化系統,建立綜合分析和預警機制,科學引導,積極應對。

“比如,對于因腦中風導致半失能的老人,系統將根據他的康復進度,自動將服務從‘醫療護理為主’調整為‘生活照料﹢康復訓練’。”黃石松提到,通過跨部門數據互通,就像給照護服務裝上了導航系統——輕度失能者優先獲得社區日間照料,中度失能者納入15分鐘居家護理圈,重度失能者直接對接專業護理機構。

平衡市場與公益

“我們在調研中了解到,一些養老機構內,養老護理員包打一切但有心無力,難以承擔醫療照護責任;而在醫療衛生機構內,照護員大材小用,不愿意但又不得不從事更多瑣碎的生活照料工作,造成資源的浪費。”黃石松說。

針對醫療養老“兩張皮”問題,民建中央提出構建以街道(鄉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為主體的三級醫療康養服務網絡。推動一、二級醫院轉型為社區嵌入式康復醫院,將護理院、康復院建到居民“家門口”。“轉型后的醫院,樓下是康復大廳,樓上就是護理床位。在農村,‘兩院一體’模式可以讓鄉鎮衛生院與養老中心隔墻而建,老人在衛生院打完胰島素,轉眼就能在養老中心吃上午餐,從而避免以往‘看病要跑十里路’的困境。”黃石松說,這種“小病在社區、康復在基層、重癥轉醫院”的分級照護模式,既能減輕大醫院負擔,又能降低老人往返奔波之苦。

調研組還發現,公立醫院由于人員編制緊張、上門服務成本高、激勵機制不到位等原因開展醫養結合服務的動力不足。為此,民建中央建議在人員編制、薪酬激勵等方面深化公立醫療機構改革,提高基層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上門服務的積極性;深化價格改革,給予康復院、護理院、老年護理中心、安寧療護機構等一定的自主收費和定價權,對于短期內醫保目錄難以承擔、但又是康復護理急需的服務項目,由患者按照公開、自愿、合理的價格承擔。

針對“自主收費權可能引發漲價”的擔憂,民建中央在提案中鼓勵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定期公布市場相關價格信息,明確市場預期。“就像出租車有起步價,市場需要‘明碼標價’的安全感。”黃石松打了個生動的比方。

讓照護既有溫度又有力度

據黃石松介紹,目前,全國不少省市已出臺了帶薪護理假制度,江蘇省還鼓勵各級民政部門免費向家庭成員提供老人照護專業培訓;浙江省寧波市依托社區專業機構為家庭成員提供短期“喘息服務”;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發展社區長期照護志愿服務,鼓勵鄰里互助式照護服務,發揮社區居委會等基層自治組織的作用,重慶市萬州區建立時間儲蓄制度機制等,這些做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為了擴大這些做法的示范效果,民建中央建議發揮基層治理優勢,強化基層社區責任。鼓勵老年人相互照護,為家庭照護者提供免費培訓,提高其服務能力和專業水平;發展社區長期照護志愿服務,鼓勵鄰里互助式照護等;充分發揮家庭的基礎性作用和社會力量的補充性作用。“不能忽視老年人自身的作用,不能把老年人僅僅當成被動的服務接受者。要加大老年教育力度,提高老年人健康素養,鼓勵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照護,從源頭上減少服務需求。”黃石松說。

在文明社會對“老有頤養”的莊嚴承諾下,民建中央的這件提案跳動著民生關懷的脈搏,把科技照護與政策設計相結合,希望每個家庭都能感受到人文溫度與力度,在老齡化浪潮中找到支點。(本報記者 奚冬琪 實習生 張博涵)

編輯:薛海春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午夜网站在线 | 一本大道道久久九九AV综合 |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天堂 | 亚洲乱码精品不卡 |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乱 | 久久国产精品亚色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