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熱點
新疆疏附:林果產業“雙軌”升級助農增收
6月底的帕米爾高原東麓、塔里木盆地西緣,熱風中彌漫著甜蜜。
在新疆喀什地區疏附縣的綠洲上,木亞格杏掛滿枝頭。晨光熹微,農戶們已穿行于杏林間,小心翼翼地將顆顆飽滿的鮮杏摘下。
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即將展開:上午10點前,鮮杏被送往企業分揀包裝,當日或次日凌晨搭上航班,48小時內便能抵達數千公里外的北上廣消費者餐桌。
然而,這番忙碌景象在幾年前難以想象。
疏附縣木亞格杏雖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卻長期受困于保鮮難、路途遠。在約半個月的集中成熟期內,大量鮮杏無法及時外運,只能制成耐儲存的杏干。
彼時常見的情景是:夕陽下,農戶揮動木棒敲打樹枝,杏子紛紛跌落毯子,磕碰損傷亦不在意。“2021年,我們鄉的杏干和鮮杏比例高達9比1。”疏附縣鐵日木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朱明遠感慨道,“但今年,這個比例正快速向6比4轉變。”
變化始于三股力量的匯聚。廣東援疆項目引入企業,搭建起鮮杏加工產業鏈;航空運力提升打通了“從枝頭到餐桌”的快速通道;農村電商則催生了高效的“原產地一件代發”模式。喀什一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趙瀅見證了這場蛻變:“過去整車出疆常伴壞果之痛,如今‘一件代發’讓塔里木盆地的鮮杏搭上空中快線。”
這種變化不僅是渠道升級,更改變了塔里木盆地杏農的傳統思維。
疏附縣鐵日木鄉種植大戶麥合木提·納斯爾的20畝杏園正處于盛果期。他告訴記者:“4公斤鮮杏曬1公斤杏干,每公斤杏干賣30元。而鮮杏收購價達每公斤15元!”今年他的杏園七成以上實現鮮果直銷,收入已超4萬元,預計全年收入可達7萬元。
收益提升的背后,也倒逼生產方式的重塑。鮮果市場對品質近乎苛刻,單果克重、花斑、曬斑、裂果等均有嚴格標準。如今,當地大多數農戶們告別了“木棍+毯子”的粗放采收方式,轉而輕摘輕放、搭梯上樹和初步分揀。
在收購企業的分揀車間前,載滿鮮杏的三輪車、電動車排起長隊,稱重、品控、掃碼支付一氣呵成。“我們推動標準化分揀,就是要提升果品價值和農民收入。”趙瀅說。
如今,疏附縣杏產業正沿著鮮果直銷與精深加工并行的“雙軌”發展路徑提速升級,書寫著特色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目前全縣6.5萬畝木亞格杏中,今年掛果面積達6萬畝,預計產量可達6萬噸。”廣州援疆干部、疏附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力邦說,這顆邊疆的“小金果”,如今正通過貫通產業鏈的“空中快線”,成為鄉村振興的“致富果”。(記者蔡國棟、顧煜)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 :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