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港澳>委員聲音
全國政協常委何超瓊:辦好大灣區大學 為打造粵港澳高水平人才高地提供更多人才支撐
6月19日,教育部正式復函廣東省,同意設立大灣區大學,首批設置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業工程等5個普通本科專業,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信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何超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設立大灣區大學對于打造粵港澳高水平人才高地將發揮重要作用。
“首先是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需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和人才高地,設立大灣區大學,進一步促進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培養的協同創新。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教和產業創新優勢,大灣區大學突破了傳統高校體制,整合粵港澳三地教育資源,打造‘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型大學范式。”何超瓊表示。
近年來,香港、澳門多所高校率先在大灣區設立分校或合作辦學機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學校的成立就是例子;內地大學也把研究機構開到港澳地區,粵港澳大灣區教育正逐步走向深度融合。香港、澳門又將如何發揮科創集聚和人才集聚優勢?
“一方面,香港和澳門國際化辦學經驗和教育資源可以助力大灣區大學建設;另一方面,港澳高校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優勢學科,如金融、法律、醫學等,可與大灣區大學協同創新、交叉融合、共享經驗。第三,香港的國際化科研優勢、澳門的特色學科資源,可以進一步推動粵港澳人才交流與科技協同,加速創新成果轉化。”何超瓊表示。
科技創新是國家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而基礎研究則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大灣區大學首批專業精準對接大灣區產業升級需求,為‘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提供了基礎研究支持。”何超瓊舉例稱,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專業,均為基礎研究的關鍵領域。這些學科的開設,進一步打牢多學科基礎研究的根基,其研究成果也可廣泛應用于新材料、新能源等眾多前沿領域。同時,學校與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廣泛開展合作,共享科研資源,共同搭建基礎研究的創新平臺,將加速基礎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進一步推動大灣區基礎研究水平的整體提升。
“未來,以‘基礎學科+前沿技術’交叉培養的模式,將有效構建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協同轉化的‘大學+多元主體’創新生態,不斷實現教研一體、學科交叉、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聯合攻關,在科技創新實踐中輸出高水平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加速科技成果與產業資源的精準對接和有效轉化,持續增強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引擎。”何超瓊說道。
得悉大灣區大學今年開始正式招生,并將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教和產業創新優勢,以“理工科、小而精、新型研究型”為辦學定位,學科布局注重基礎與交叉以支撐長遠發展,何超瓊很高興。她表示,建設一所新型大學絕非易事,既要堅持走創新之路,還要廣泛借鑒其他一些大學的成功辦學經驗。還有一點特別重要,要有耐心,在不斷探索總結經驗中完善,相信在中央政府支持下,在粵港澳三地共同努力下,大灣區大學將成為一所特色和優勢鮮明的大學,也將為打造粵港澳高水平人才高地源源不斷地輸送高素質人才。(本報融媒體記者 周佳佳 徐康輝 劉冠雄)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