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國際
成就彼此 照亮世界 面向未來
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習近平主席指出:“一個健康穩定的中歐關系,不僅成就彼此,而且照亮世界。”50年來,中歐關系歷經國際風云變幻,始終保持穩定發展勢頭,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雙邊關系之一,為增進中歐人民福祉、促進世界和平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部中歐交往史,也是兩大文明互鑒共生的演進史。自張騫出使西域,以古絲綢之路為紐帶串聯起亞歐大陸的文明對話,中歐之間便已超越地理阻隔,在文明基因的深處埋下了彼此吸引、相互成就的種子。中華文明崇尚 “和”文化,提倡“和而不同”“協和萬邦”;歐洲文明主張“多元一體”,尊重“多元差異” 與 “平等對話”。這種對“不偏執、求共贏”的共同向往,構成了中歐文明對話的底層共識。昔日,《馬可?波羅游記》讓西方驚嘆東方神韻,《坤輿萬國全圖》拓寬中國人的世界視野;今朝,“一帶一路”倡議與歐洲發展戰略深度對接,民間往來愈發熱絡,歐洲的美食紅酒融入中國“人間煙火”,《哪吒》《黑神話?悟空》及潮玩LABUBU等中國元素亦風靡歐洲……跨越時空的文化交流,正是兩大文明在差異中尋共鳴、在互鑒中求共進的生動注腳。
中歐不是競爭對手,而是合作伙伴。公開數據顯示,中國和歐盟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歐盟是中國消費品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今年6月,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11萬列,發送貨值超4500億美元,連續61個月單月開行數量保持在千列以上;2024年,中國與歐盟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達7858億美元,平均每分鐘貿易往來近150萬美元。據相關統計,中歐貨物貿易為歐盟創造了約300萬個就業崗位,有力保障歐洲企業的利潤增長。在今年5月舉行的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上,大眾汽車、梅賽德斯—奔馳、法雷奧、博世等歐洲知名車企及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云集,多位外商企業負責人表示“十分看好中國市場的發展前景”……這些數據和案例真實可感,有力駁斥了某些將中國塑造為歐洲“制度性對手”的西方論調,印證了中歐貿易互補、產業鏈深度融合的經濟共生關系,彰顯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格局。“合作”才是中歐關系的主基調,唯有合作才能實現雙贏。
世界需要中歐伙伴關系,這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強權嚴重沖擊國際規則和秩序。特別是美國加征關稅的“經濟脅迫”行徑,嚴重損害中歐企業利益,挑戰全球經貿秩序。但無論世界如何變幻,中歐作為倡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這一判斷沒有變,中歐合作遠大于競爭、共識遠大于分歧這一事實沒有變。中歐作為推動多極化的兩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兩大市場、倡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有責任也有能力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提供寶貴的穩定性和確定性。在國際舞臺上,中歐攜手合作,一定能夠發出更有力的聲音,為全球治理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中歐合作前景廣闊,在眾多領域大有可為。從經濟科技領域來看,中歐雙方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綠色發展等前沿賽道各有所長,若能協調政策、創新模式,將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注入強大合力。今年4月24日,中歐簽署《綠色科技合作備忘錄》,計劃未來三年共同投資150億歐元,聚焦氫能、儲能、碳捕集等六大領域,打造全球最大的跨國綠色技術研發聯盟。此舉為雙方優勢互補、釋放合作潛力提供重要支點。在應對全球性挑戰方面,中歐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公共衛生等議題上有著高度契合的共同利益,有望通過經驗共享、技術協作與規則對接,為解決人類共同難題貢獻智慧方案。此外,人文交流作為增進理解的橋梁,近年來在中歐之間呈現密切態勢。從中歐文化年、旅游年的成功舉辦,到中國單方面免簽政策已惠及24個歐盟成員國,民間交往的溫度持續升高。未來,若能在教育、文化、媒體、青年、婦女等更多領域拓展合作維度,必將進一步夯實中歐關系的社會根基,促進各國民眾之間的理解與共識。
習近平主席指出,“深化戰略溝通,增進理解互信,鞏固伙伴定位,擴大相互開放,妥處摩擦分歧。”展望未來,中歐應抓住建交50周年這一重要契機,堅定信心,相向而行,必能實現互利共贏,為世界和平穩定與繁榮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