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港澳>港澳人物
“愛折騰”的澳門青年范定:
用體育畫出浙澳融合新路徑范定(中)邀請相關機構負責人來寧波調研運動場館運營
寧波甬江TOD體育公園的綠茵場上,常能看到一位黝黑而陽光的男青年與朋友們一起踢球。休憩時,他一會兒用粵語與來自港澳的球友聊得津津有味,一會兒又與本地朋友以寧波話熱情交流。
這個自稱“寧波話講得最好”的澳門人,正是范定,他用20多年的時間,從“隨母返鄉”的小小少年華麗轉身為扎根寧波的“體育產業創業者”,更在浙澳兩地架起了體育文化交流的橋梁。
味蕾中,“第二故鄉”越加清晰
“因為母親是寧波人,我很小的時候就經常來寧波。”出生于澳門的范定對寧波的記憶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那時候,隨母親回寧波、上海探親的他感到最為親近的是咸鮮口味的寧波菜。“我不太會吃辣,因此我很喜歡寧波的家常菜,口味和澳門很像,都是靠海吃海。清蒸帶魚、雪菜黃魚,既清淡又美味。”
1998年,13歲的范定正式跟著母親從澳門遷居寧波。寧波老城區里熱鬧的煙火氣,讓他對這座城市充滿新鮮感。在寧波,范定開啟了從初中到大學的求學生涯,也埋下了與這座城市的不解之緣。
“我父母相對傳統和保守,在他們眼里生活穩定最為重要。”按父母規劃,范定中文系畢業后先后入職企業、銀行,端起了當時人們眼中的“金飯碗”。但他內心一直藏著一顆熱愛體育的心——2014年,他做出了人生第一個重要決定:盤下位于江北城區內一老舊廠房的體育館。
創業間,愛好拼就事業版圖
盤下體育館后,范定更有了出去“闖一闖”的想法。深思熟慮后,他瞞著父母辭去了銀行穩定的工作,把對體育的熱愛化為創業的原動力。“最初兩年,我每天穿西裝出門,其實是去給體育館擦地板、發傳單。”范定笑著回憶起創業初期的“偽裝”。
至于為何選擇體育場館作為第一次創業的項目,范定說,這與其自身經歷有關。早些年,范定曾在一次籃球賽中造成膝蓋受傷。康復后,他更認識到專業運動場地對運動愛好者的重要性。在寧波工作生活時間長了,范定察覺到當地體育場館建設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遂決心投身于此。
范定接手的首個體育館位置優勢并不突出,當時,寧波市民對收費運動場地的接受度還較低,市場開拓難度極大。他依據市場需求合理規劃場館布局,創新性地利用自媒體平臺進行推廣,體育館逐步打開市場,實現華麗蛻變,場館日均客流量從開始的三四十人到一兩百人,實現了成倍增長。
憑借這股子“愛折騰”的勁兒,2023年,范定主導運營的寧波傾城綠茵中心正式對外營業,這是由4個足球場、3塊網球場、1個腰旗橄欖球場和300米田徑跑道組成的綜合體育運動場館,其中還包括一個室內的氣膜足球場。“選址在地鐵站附近,交通便利,讓運動像坐地鐵一樣方便。”
“現在,很多人慕名來我們這踢球,年齡跨度從七八歲的小學生,到50多歲的業余足球愛好者都有。”范定發現,這幾年間,越來越多的寧波市民開始關注起體育健身。“一方面是寧波的全民健身氛圍越來越濃,另一方面,寧波的民間體育設施建設選擇也更加豐富。”
“我們的室內八人制足球場在浙江省尚屬首家。”范定向記者透露,足球場全年賽事排得滿滿當當,每年進行的足球比賽有1000余場,“即便是工作日的夜晚,場地也早早被預訂一空。寧波的生活節奏比港澳更舒適些,體育設施的建設也更完善。”經常往返寧波與澳門的范定有了讓寧波運動場館模式走向澳門的想法。這陣子,他正忙著與澳門相關機構對接,邀請對方來寧波調研運動場館的運營,推動甬澳港三地賽事聯動,同時計劃將氣膜場館模式引入澳門。“建造成本低、可移動復用,很適合澳門寸土寸金的現狀。”
寧波體育創業者、寧波女婿、寧波乒協副主席……如今,范定在寧波有了更多的身份。帶著這些頭銜、帶著對體育的熱愛,他也謀定著自己下一個10年的商業版圖,向著“做大做強”的目標前行。
“從跟著媽媽認祖歸宗,到帶著澳門朋友認識寧波,我這半輩子都在‘融入’與‘帶動融入’中。”看著身后的足球場上,港澳青年與寧波球友正踢得酣暢淋漓,范定一臉滿足。
(記者 鮑蔓華 通訊員 吳天云)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