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tǒng)戰(zhàn)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奮斗華章·委員風采

委員風采丨全國政協委員王燦龍:書齋的邊界

2025年07月02日 09:02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書齋的邊界——記全國政協委員王燦龍(分離(7599971)-20250702090036

王燦龍(左一)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界別聯組會議上與其他委員交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王燦龍第十三、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一輛二八大杠,是王燦龍最喜歡的交通工具。

車座磨掉了皮,車筐里放著公文包,他騎著它,從容地穿過北京的大街小巷,到研究所上班,到政協參加會議……

不緊不慢,不急不躁,一如他深耕語言研究的那份篤定與從容,也仿佛與喧囂的世界保持著一種微妙的距離。

獨守書齋寫華章

做研究時,王燦龍也喜歡適當地慢下來。

語言學研究語言的性質、語音、結構、語義、功能以及語言的發(fā)展變化等,從而形成語音學、音系學、句法學、詞匯學、方言學、歷史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分支學科。

王燦龍主要從事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大多數時候,他的研究時效性并不強。寫完一篇論文的初稿時,他會把稿子放在那里,擱置一段時間——短則一兩周,長則數月,最長的一篇歷時五六年,幾經修改后,初稿內容僅僅保留了三分之一。

比起論文發(fā)表所帶來的現實成就,王燦龍更在乎自己的內心感受,“得先自己滿意”。對于他來說,沉淀與回望的過程是非常必要的,因為“放一段時間回過頭再看時,會發(fā)現一些問題,也會有新的想法”。

這是王燦龍一直以來非功利的、從容的思考框架——對待學術與人生,他始終質樸謙遜,從不張揚。

這與他的人生軌跡有關。

1981年從安徽省的一個中等師范學校畢業(yè)后,王燦龍先后在小學、中學任教,教過的科目有語文、數學、地理和英語,差不多學校缺什么他就教什么。直到37歲,他才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語言學系博士畢業(yè),真正意義上步入語言學研究領域。

這段被他形容為“曲折”的經歷,賦予了他別樣的從容。工作、生活、城市在變,不變的,是對專業(yè)精進的執(zhí)著與內心的篤定。

板凳甘坐十年冷。王燦龍扎根于浩繁龐雜的語言材料中,需要從中梳理頭緒,分析歸納規(guī)律,透過語言現象把握語言本質,提煉語言規(guī)則。有時候,他還會做一些歷時語言學研究,為現代漢語的某些現象溯源,“了解源頭,視野才開闊”。

在日復一日的研究中,王燦龍漸漸品出樂趣。他發(fā)現,古今詞義有很多一脈相承的地方,現代漢語里的許多詞語都與文言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在從古至今的演變過程中,有些詞語的基本意義得以保留,同時也有不少詞語的含義發(fā)生了顯著變化。

“比如‘江’與‘河’,‘江’最初專指長江,‘河’最初專指黃河。現在二者的含義均已泛化。所以即使某個字與現代寫法完全相同,其意義也可能古今迥異。”

語言學研究的意義是什么?在研究中,王燦龍有了愈發(fā)清晰的認識:語言學研究有繼承性、民族性,也有原創(chuàng)性、時代性。傳統(tǒng)文化中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通過語言研究挖掘與闡發(fā),從而在推動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有所作為。深刻的社會變革也給語言研究提出很多新的課題,語言學者積極關注社會語言生活,探索指導實踐的學理支撐。

王燦龍在心中沉淀出一種使命感——“我們必須厘清本國語言文字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與當前狀況。這不僅是文化自信的基礎,更是關乎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工作,必須有人潛心研究、擔當此任。”

書齋之內,這份使命感成為支撐他沉潛于故紙堆的內在動力,也讓他的研究不斷激發(fā)出新的思考。

推窗望見新詞海

與此同時,書齋的窗,也正向鮮活的語言世界敞開。

接受采訪時,王燦龍帶來一本自己的書,名為《語言使用的智慧與奧妙——一名語言學工作者的閱讀手記》。隨手翻閱,處處是他的觀察所得。

《“相向而行”的隱喻用法》——源于有關國際事務的新聞報道;《不能吃的“套餐”》——這是從生活中發(fā)現的:套餐的原意是搭配好的成套供應的飯食,而“手機話費套餐”等用法則是賦予舊詞以新義;《“灰常”豈能取代“非?!薄贰@是關于網絡語言出現在嚴肅媒體上的探討……

專業(yè)使然,王燦龍日常閱讀書報、收看電視、瀏覽網頁時,總是格外留心觀察語言文字的應用。遇到感興趣的內容就會隨手記下,然后細加揣摩,整理成深入淺出的評析文章。

這近乎本能——面對當下鮮活的語言現象,他始終保持著敏銳度和好奇心,既是研究者,也是觀察者。

語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變化。近年來,社會不斷變遷,網絡廣泛普及,社交媒體發(fā)展,新詞、流行語迭代加速,新的語言表達方式更是層出不窮。

如何看待網絡用語和流行語?它們的迅速流行對于漢語這樣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語言意味著什么?

王燦龍持有一種客觀、冷靜的理性態(tài)度,“流行語的產生是語言社會生活中的一種正?,F象。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語。”他認為,由于互聯網和自媒體的勃興,語言使用迎來了一個空前活躍的時期,流行語產生的方式、傳播的途徑都跟以前大不一樣。大浪淘沙之后,很多網絡流行詞在使用的過程中慢慢被淘汰了,只有那些能夠填補語義表達空缺、形式新穎且契合漢語詞語系統(tǒng)的流行語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最終為全社會所認同和接受,成為有生命力的語言表達形式,更好地滿足人們語言表達的需要。

因此,王燦龍?zhí)貏e強調,要讓語言擁有自我發(fā)展的空間,經過時間的淘洗和實踐的檢驗,有些網絡詞語會成為普通詞匯的一員?!氨热纭o力’原本是網絡用語,但如今已經收入了《現代漢語詞典》?!彼e例道。

王燦龍認為,網絡語言作為當下的客觀存在,雖然在語言生活中頗受關注,但它并非語言的主體,也難以撼動語言的基礎?!耙?guī)范管理是必要的,但態(tài)度上不必‘一棍子打死’,該規(guī)范的規(guī)范,該引導的引導。漢語歷經數千年而不衰,有強大的自我凈化和發(fā)展功能,自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p>

規(guī)范的目的是促進語言文字的良性發(fā)展,而不是扼殺語言文字里的新生事物?!耙谡Z言的‘創(chuàng)新’與‘規(guī)范’之間把握好合理的尺度。不能讓語言‘創(chuàng)新’損害語言規(guī)范,也不能讓語言‘規(guī)范’影響語言創(chuàng)新。”

對于依賴網絡用語進行交流而致使正常的表達能力弱化、語言應用碎片化和電子化等問題,王燦龍告誡,年輕人要避免養(yǎng)成網絡依賴,尤其對學生而言,最初的閱讀和寫作訓練要全面系統(tǒng)、科學規(guī)范,練就扎實的基本功,不能一開始就依賴互聯網和手機等智能終端。

憂心于大眾對漢字的日漸生疏與誤區(qū),研究語言近30年的王燦龍,開始產生與大眾對話的沖動。盡管研究工作繁忙,他仍投入時間,利用互聯網、報紙等有關媒體平臺,就語言文字的相關問題發(fā)聲,并傳播語言文字知識,力圖為提高大眾的語言文字素養(yǎng)盡自己的一份心力。

王燦龍深知:“只有經過研究,去除繁冗,擷取精華,才能將艱深的東西講得通透,盡可能地貼近普通人。”

走出書齋天地寬

書齋的邊界,在王燦龍心中早已無限延伸。潛心書齋的他,目光卻從未囿于書齋之內。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深知語言學研究的意義最終要落腳于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大眾。于是,他從自己的研究領域和專業(yè)出發(fā),拓展視野,延伸觸角,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領域建言獻策、履職盡責。

王燦龍尤為關注語文教育。早在2019年,他就提交提案,建議推進“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加強“大學語文”素質教育。之后的履職生涯中,也多次提交相關提案,呼吁加強課程教育并加大國家社科基金對大學語文研究的支持,引發(fā)了眾多大學語文教師的深切共鳴。

背后的現實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畢業(yè)生的寫作水平不高,文理不通、表達不順的情況較為常見,甚至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存在語言表達錯誤的也絕非個別。而除中文、歷史等少數幾個專業(yè)的學生外,其他大多數專業(yè)的學生在大學里不再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學習和寫作訓練。

“寫作和口語表達的好與差有時直接關系到工作效率甚至事業(yè)成敗等?!蓖鯛N龍建議,通過修訂教學大綱、調整課程內容、設置獨立教學部門等方式,讓大學語文課程不再流于形式,而是將重點放在閱讀和通用寫作方面,注重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

“如果認為改革難以立即啟動或一步到位,則可以選擇有條件的高校先行試點。試點的同時,由有關部門牽頭進行深入調研,為實行全面的大學語文課程改革進一步了解情況,摸清底細,做足準備?!?/p>

從更宏闊的視角,王燦龍認為,漢字作為國家通用文字,是中華文化主要的書面載體,其本身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傳承中華數千年文明、促進民族融合和維護國家統(tǒng)一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漢字是值得中華兒女驕傲和自豪的一種文字,我們的文化自信應該包含對漢字的自信?!蓖鯛N龍說。

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推進民族團結進步,都離不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其角色至關重要,因而對語言文字研究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

因此,作為語言學工作者,王燦龍不斷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教育、普及、推廣建言獻策。為適應新時代,他呼吁語言文字研究在夯實基礎研究的同時,必須前所未有地重視應用研究。“基礎研究是出發(fā)點,應用研究才是落腳點。要以基礎研究支撐應用研究,使成果更好服務國家與人民,體現研究的現實意義和長遠價值?!?/p>

正如王燦龍在自己著作的前言中所說:“假如有人看過這本小書以后,進一步認識到語言表達的重要性,從而更加重視語言的學習與應用,那么我的這點努力就算沒有白費。”

書齋的燈,化為守護語言的光。(本報記者 王亦凡)

編輯:薛海春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婷婷 | 一本大道久久香蕉网站 | 亚洲中文字幕电影不卡电影 | 亚洲中文精品乱码 | 黑色丝袜脚足国产在线看非洲 |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