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微言大義
高鐵站新設保潔室:小空間里的大文明
日前,新華社報道“廁所的最后一個隔間”話題受到關注。報道稱,保潔員普遍存在勞動時間長、工作強度高、作業面積與人力配置不匹配等問題。不少保潔員每天上午8、9點上工,常常忙碌至晚上10點左右才下班。在人流量較大的場所,保潔員常常需要進行動態保潔,確保負責區域時刻干凈整潔,才能避免被顧客投訴。即使用工單位提供了休息場所并規定了休息時間,但由于手里的活干不完,保潔員常常忙得“停不下來”,沒空前往距離較遠的休息間,就在廁所隔間或在附近暫時休息。由此,許多網友呼吁,設立專門的保潔室。
筆者注意到,這一倡議正在變為現實。據網友在社交平臺分享的照片顯示,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高鐵站已新增設保潔室。這個十幾平方米的空間,配備了休息座椅、飲水機、儲物柜等設施,專門為車站保潔人員提供臨時休息場所。
這一看似微小的改變,卻折射出城市公共服務理念的重要進步——當我們將目光投向這些“隱形勞動者”時,城市文明的溫度才真正得以體現。
呼吁設立專門的保潔室,看似只是增加了一個小房間,實則是公共服務理念的轉變:將勞動者權益納入基礎設施設計的考量范圍。這種轉變具有示范意義,它提醒我們,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僅體現在光鮮亮麗的大廳里,更藏在對待弱勢勞動者的細節中。
過去,許多公共場所的管理邏輯是效率優先、成本至上。保潔人員的工作環境、身心健康很少被納入管理體系的考量。這種思維導致的結果是:盡管他們維持著城市的整潔,自身卻被迫在臟亂差的環境中休息。
呼吁設立專門的保潔室,彰顯了對勞動者基本權益的尊重與保障。它承認了勞動者不是機器,他們需要喝水、休息、存放個人物品,甚至需要一個能暫時躲避風雨的角落這一基本事實。這種設計上的改進,本質上是從“管理便利”向“以人為本”的價值觀轉變。
更深遠的意義在于,這種改變體現了對勞動者人格尊嚴的尊重。當社會為他們提供符合基本人權的工作環境時,傳遞的信息是:“你們的勞動值得被尊重。”這種尊重不僅能提高工作積極性,更能形成良性循環——被善待的人往往更愿意善待他人,包括對待旅客和服務對象。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往往體現在它的“毛細血管”中:殘障人士的無障礙通道是否暢通?環衛工人是否有熱水供應?外賣騎手能否進商場用廁所?這些細節看似微不足道,卻決定了城市是“少數人的精致展廳”還是“多數人的宜居家園”。
呼吁設立專門的保潔室,雖然是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空間,卻折射出當代中國新型城市文明的光譜。從仰視摩天大樓的“宏大敘事”,到俯身關注勞動者需求的“人文關懷”;從運動式的文明創建,到“潤物無聲”的精細化服務;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未來愿景,到“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生動實踐……在這里,“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轉化為可觸摸的公共服務供給,城市基礎設施的“毛細血管”中踐行著“發展為了人民”的初心。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