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委員說話
全力推動黃河國家戰略落地生根
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實施五年來,沿黃各省區錨定定位、精準發力,推動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水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能源糧食安全根基更加穩固,實現了從局部治理向全域統籌、從被動修復向主動治理的歷史性跨越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定位為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親自主持召開專題座談會,戰略部署從“推動”向“深入推動”“全面推動”深化演進,彰顯了中共中央對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力與歷史擔當。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時代生產力躍升與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時代特征,以深邃的戰略思維把握江河生態規律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與立場,科學剖析了當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形勢,系統闡釋了“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理論與實踐命題,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錨定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實施五年來,沿黃各省區錨定定位、精準發力,推動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水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能源糧食安全根基更加穩固,實現了從局部治理向全域統籌、從被動修復向主動治理的歷史性跨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持續完善黃河流域生態大保護大協同格局,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以甘肅為例,甘肅地處黃河上游,作為黃河流域重要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承擔著“兩進兩出”的生態使命,60%以上徑流量源自蘭州以上河段,生態環境狀況關乎流域1800余萬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生態地位舉足輕重。實踐表明,統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是保障全流域安全的基石,亟須沿黃各省區協同發力,共同構建生態保護大格局。
加快科學治理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是必須扛牢的重大責任,事關黃河流域整體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根基。為此,要對傳統生態智慧進行科學總結和創新,加強基于自然恢復、生物防治相結合的草原濕地生態保護和重要支流水源涵養補給,保障全流域水生態安全與水源穩定。強化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健全水土保持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有效減少入黃泥沙,維護中下游河床穩定與防洪安全。科學采取工程治沙、光伏治沙、生物治沙等模式,提升防沙治沙綜合效能,遏制風沙侵襲,守護流域內農田、城市與交通干線。實施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加快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系統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為全流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綠色基底。
落實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是亟須突破的攻堅重點,尤其在黃河流經的西北地區,水資源稟賦整體不足且時空分布不均,更凸顯其極端重要性與緊迫性。需要全面落實“四水四定”原則,完善流域和區域用水總量管控指標體系,科學配置全流域有限的水資源,保障生態基流與生產生活用水需求。持續推進水價改革,深化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改革,激發內生動力,提升供水保障效率與工程可持續性。完善全領域、全環節、全過程節水控水長效機制,推動全社會形成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緩解區域水資源壓力。堅持數字賦能,強化取用水全環節監管,實施地下水監測能力提升工程,提高水資源管理智能化、精準化水平,為黃河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優化配置和可持續利用提供堅實支撐,有效破解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水瓶頸。
因地制宜推動發展方式全面綠色轉型。推動發展方式全面綠色轉型是必須打好的戰略硬仗,是破解黃河流域資源環境約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這要求壯大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產業規模,大力發展現代寒旱特色農業,培育壯大現代服務業,前瞻性布局氫能與新型儲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充分發揮沿黃河各省區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優勢,打造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綠色低碳產業集群。同時,深度融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積極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強化區域協作與開放聯動,促進創新要素與綠色資本在流域內高效流動,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全面提升區域經濟韌性與綠色發展水平。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不折不扣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扛起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責任,牢牢把握“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戰略要求,全力推動黃河國家戰略落地生根,統籌推進生態修復與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作者霍衛平系全國政協常委、甘肅省政協副主席、民革甘肅省委會主委)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