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委員助力——
讓生態修復產生經濟效益本報訊(記者 范文杰)6月底,市民王平帶著妻兒駕車來到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側的賀蘭山運動休閑公園。搭建好戶外帳篷后,一家三口漫步公園內的紅色健身跑道,目光所及皆是鳥語花香、垂柳依依。
從空中俯瞰,這個昔日的砂石采礦區早已看不出當初的模樣,通過植被景觀再造和水系建設等舉措“變廢為寶”,成就如今綠意蔥蘢、水系蜿蜒的生機盎然。不僅是王平,不少銀川市及周邊地區的游客紛紛選擇來此感受賀蘭山之美。
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礦山修復工作?采訪中,多位自治區政協委員談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議。
礦山修復需要大量回填物,而工業固廢處理是寧夏多年來的難題。自治區政協委員王林伶告訴記者,寧夏工業固廢主要通過開辟填埋場進行回填處理,由于固體廢物增量大于消納量,填埋處置難度加大,無空間可容。“目前,云南對磷石膏進行回填,利用率從2022年的28%提升至2023年的70%以上。”他為此建議,將粉煤灰等工業固廢回填到廢煤礦井、塌陷區。
圍繞規范施工,王林伶還建議,制定出臺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用于礦山采坑回填和生態恢復技術規范。以銀川市、石嘴山市等“無廢城市”建設為抓手,率先借鑒制定相關意見,探索利用粉煤灰等一般工業固廢替代土、砂、石等生產材料填充利用,這樣不僅能提升工業固廢利用率,還能解決礦山修復的原料問題。
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人表示,將粉煤灰等工業固廢回填到廢煤礦井、塌陷區契合國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導向,也是自治區產業政策支持的重點領域。今年,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將會同生態環境廳、市場監管廳委托北京礦業大學制定《煤基固廢用于礦坑及采煤塌陷區生態修復技術規范》等地方標準體系,完善相關標準和評價認證體系,促進工業固廢高值化、規模化利用。
委員們認為,讓礦山變美是第一步,還要讓生態修復產生經濟效益。為此,大家建議,依托礦廢棄地,按照“礦山公園﹢文旅綜合體”模式進行建設。“石炭井就可以這樣操作。”陳艷菊委員建議,由文旅、生態環境等部門協同編制《寧夏文旅融合生態修復整體規劃》,打造“生態修復﹢文化體驗﹢旅游度假”綜合廊道。
陳子敏委員建議,鼓勵社會資本對自然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如礦山修復后用于發展旅游業,符合條件的非永久性附屬設施用地可不征收、不轉用,按現用途管理,以降低社會資本的投資成本,從而助力實現從“賣石頭”到“賣風景”的蝶變。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