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我的記者故事
張園:國家榮譽,高于一切
人民政協報記者 張園
大家好,我是委員采訪部記者張園,每天穿梭于不同的場景,記錄政協委員們的故事。
在這個讀者注意力5秒抓不住就可能流失的時代,我們卻每周用三個整版,刊發每篇4000字的深度故事,這無異于一場逆流而上的挑戰。
既不快也不短的人物報道,在如今這個時代,還有優勢嗎?
2024年,人民政協報啟動了《國家榮譽·委員風采》系列報道。期間,我有幸采訪了兩位國士,“體育工作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燮林先生,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劉永坦院士?!皣覙s譽”四個字于我而言,第一次如此具象。
1961年開幕的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首次舉辦的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然而大賽舉辦之前,國外一片質疑之聲:中國人連飯都吃不飽,連正規的體育館都沒有,能成功舉辦國際大賽嗎?
親歷者張燮林斬釘截鐵地說:能。經歷三年困難時期的中國人民憋著一股勁,在艱苦的條件下建起了北京工人體育館,從全國“乒乓球會戰”中選出了“一百單八將”進京集訓,來自上海隊的張燮林就是其中之一。
21歲的張燮林印象最深的,是男子團體決賽。當中國隊擊敗衛冕冠軍日本隊奪冠時,整個工人體育館1萬多名群眾沸騰了,賽后工作人員撿了滿滿兩大筐觀眾揮舞而出的帽子手套。那是一代人用拼搏換來的尊嚴,各行各業艱苦奮斗的中國人受到了巨大鼓舞。從那時起,“國家榮譽高于一切”的信念深深融入了這群年輕人的骨血。
而在千里之外的科研戰場,劉永坦的“絕境突圍”同樣驚心動魄。2004年,年近古稀的他帶領團隊在南方海邊調試新體制雷達時,遭遇了世界級難題。7年的心血眼看付諸東流,老人卻帶著團隊在蚊蟲肆虐的灘涂上日夜攻堅:分析雜波數據、推翻重來、臺風來襲時用身體護住設備……
當我采訪年近90歲的劉永坦時,他的笑容一直風輕云淡。可無論是當年那份20余萬字《新體制雷達總體方案論證報告》的緊迫,還是最初在荒灘上建立雷達實驗站的艱苦,抑或是后來工程化階段初樣轉正樣的失利,乃至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榮譽……劉永坦這一生所做的事業,有哪件是風輕云淡?
談及自己為何鍥而不舍堅守科研崗位,為何耄耋之年仍不停歇思考,為何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獎金全數捐出……劉永坦的回答很簡單:“因為國家還有需要?!?/p>
我不由感到,一篇人物報道,寫的不僅是一個人,而是帶大家進入一段歷史;那不是一篇文,而是中國人挺直脊梁的榮耀。
沒有人生來就佩戴勛章,沒有人生來就是政協委員。成為政協委員后,兩位老先生的視野從專業領域升維到國家大局。
在張燮林書房里,有一個珍藏的小塑料包,里面整整齊齊碼著一疊紅色卡片。掏出卡片一張一張擺在桌子上:兩張委員證,十張出席證——從全國政協八屆一次會議到全國政協九屆五次會議,一張不少。就連報到卡夾、活動日證件,他都完整保存著。
他說,很慚愧,剛成為政協委員時,我還在國家乒乓球隊女隊主教練任上,每年全國兩會時間和比賽日沖突,開幕式結束就匆匆趕回隊里。調任國家體育總局乒乓球羽毛球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后,張燮林有了更多時間履職。一直致力于為國奪金的他,成為政協委員后,首先提的建議卻不是“拿金牌”,而是“學文化”。
當教練時,看到有的小隊員連請假條都不會寫,張燮林心里不免慚愧:“世界冠軍總共才有幾個呢?為了孩子未來著想,必須讓他們學習文化課?!边\動員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我國競技體育運動水平的優劣。于是他提交相關提案,鼓勵運動員入學進修。
劉永坦的提案,同樣瞄準了更深遠的國家未來。他建議打破學科界限,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跨學科素養。身為一名科學家,劉永坦十分重視文史修養。他覺得,作為一名理科生,同樣要學歷史。一直微笑的劉永坦,那天講到近代中華民族所承受的深重苦難,以及自己年少時期顛沛流離的過往,表情不再云淡風輕。那天,國家的歷史,海防的滄桑,他講了許多,講著講著,鏡片后的眼角似乎也泛起淚光。末了,他還叮囑一句,我們國家現在卡脖子問題還有不少,千萬要讓同學們立下志向,繼續努力。
外出采訪時,許多人問我,你是跑哪個專業口兒的?問得多了,我也打鼓,人物記者有什么優勢呢?
后來有一天,我在查詢劉永坦院士資料時發現,AI 生成的答案里,第一條參考資料正是《人民政協報》刊發的《萬里海濤聽驚雷 于無形處建奇功》,也就是我寫的那篇報道。那一刻,我豁然開朗。我筆下的文字,已成為歷史碎片,或許是某篇論文的腳注,或許是某項政策的背景參考。而我可以自豪地說,我寫的內容,是準確的。
人物報道或許是“慢功夫”,但也正因這份“慢”,我們才能靜下心來,做出好作品,讓后來人知道,有這樣一群人,將國家榮譽舉過頭頂,將個人得失踩在腳下;而我們何其有幸,成為這段壯麗史詩的記錄者。(人民政協報記者 張園)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