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為首都高質量發展 貢獻政協力量>委員好聲音
劉媛媛:讓文藝織就山鄉錦程
?全國政協委員劉媛媛。(民族畫報記者 康夢婷 攝影)
我演唱的《五星紅旗》《國家》和鄉村振興的歌曲《最美的約定》等,大家都比較熟悉。在全國脫貧攻堅階段,作為中國扶貧宣傳形象大使,近3年時間,我隨扶貧干部去了全國70多個縣,長期扎根在基層村村寨寨,經常即興創作,把扶貧政策編成一首首生動的歌曲,每當我看見鄉親老百姓住進新房,衣食無憂,飽含熱淚感恩黨的好政策、感恩脫貧攻堅給他們帶來的改變時,我就特別感動。2021年,鑒于在文化扶貧一線所作的貢獻,我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這份榮譽時刻激勵著我,這一段寶貴經歷更為我在政協履職建言打下了基礎。 我是一名少數民族文藝工作者,所以我格外關注民族地區的文化發展。我去新疆和田,看到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新時代的和田煥然一新。走在田間地頭,正好遇到當地正在排練節目的維吾爾族群眾,其中有幾個姑娘認出了我是歌曲《國家》的演唱者,應她們要求,我用漢語教她們演唱了《國家》這首歌,包括手語,她們學得很好,非常高興和激動,紛紛表示回到各自村子,還會把學到的再教給更多的家人和村民。這次交流,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加強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學習,又在美妙的歌聲中共同感受家國情懷,讓我更真切地體會到文化潤疆的意義所在。 文藝是感性的,普通群眾樂于接受,為此我想,可以更好發揮文化藝術的獨特優勢,用優秀文藝作品,潤物細無聲地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2023年8月,在民族文化宮我參觀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和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感覺非常震撼,許多都是難得一見的精品,展覽分為“大一統”“大交融”“大團結”三個單元。以1500余件文物古籍,展開了一幅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歷史長卷,其中看到的唐代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和親時,文成公主帶去西藏的長鼓和琴,都是原件,距今有1300多年歷史,前來參觀看展的觀眾絡繹不絕,包括一些中小學的學生,對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以及蘊含的歷史故事很感興趣,久久不愿離去,直呼“太有意思了”,這加深了各民族深層次的交流、交往、交融。 隨著當今高科技信息化高質量發展,互聯網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片“陣地”,民族地區要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新技術新業態傳播民族團結進步正能量。我覺得,也可以創新網上推廣方式,通過短視頻+直播的方式,發揮新媒體賦能民族方針政策宣傳的積極作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 去年我還參加了赴青海玉樹、甘肅臨夏、新疆喀什、貴州遵義、湖南湘西等幾十場慰問演出,讓以“演出+教學+愛國主義教育”方式開展的“劉媛媛公益音樂課”走進基層,走近群眾。 在寧夏鹽池縣大水坑第二小學,我教同學們演唱《五星紅旗》《我和我的祖國》,為學校捐助學習用品和音樂器材,從學生當中我發現一個回族女孩,很有音樂天賦,我帶她參加了央視的一檔節目,她激動不已,原來內向不善言談的小姑娘,變得陽光自信,回到學校后更加發奮努力,當起了小音樂老師,課余時間給同學們教古典舞,教唱國粹京劇,帶動了更多同學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面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文藝作品的力量。好的文藝作品,比如經典的文學作品、廣為傳唱的優秀歌曲、醒目凝練的文化旅游符號等,都能起到凝聚力量、鼓舞干勁的作用。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基層作為生產一線,會不斷涌現出創新的社會實踐,需要高水平的藝術表達。 比如在我到北京市平谷區調研時,發現這里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有現代農業創新發展、大物流業的快速發展,當地就很渴望產生一批能夠唱響平谷的好作品,提升當地的知名度、美譽度。 作為文藝工作者,要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做得更實,深入一線創作采風,體驗鄉村發展新成就,創作更多接地氣、有溫度的好作品。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委員、著名歌唱藝術家)
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