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非公經濟
寧夏民主黨派、工商聯關注“地攤經濟”
讓煙火與文明共同綻放“地攤經濟”是觀察社會韌性的獨特窗口。近年來,隨著政策給流動攤販“松綁”,“地攤經濟”的市場規模繼續保持著強勁增長態勢,各地均出現“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景象,成為持續上升的“熱話題”。
但“熱話題”也需要“冷思考”,面對遍布大街小巷的地攤,也有很多人提出地攤阻礙正常交通、商品質量得不到保證、食品和環境衛生問題不易解決等問題。
“這些擔心絕非多余。”近日,自治區工商聯圍繞規范“地攤經濟”開展調研發現,過去的監管者過于苛刻,對攤販缺乏起碼的包容;現在,一些地方又過于寬松,缺乏基本的治理。地攤臟亂差、噪音擾民等問題的存在,也讓城市環境問題和管理難題日益凸顯。
“地攤經濟”確實已成為部分民眾拓展收入的主要來源。但是,如何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呢?
自治區工商聯相關負責人認為,助推“地攤經濟”要做到有序放開,但絕不能放任不管。建議借鑒其他城市經驗發布“攤區地圖”,合理規劃夜市與攤位布局,明確流動商販的經營區域、限時經營區及禁止區,并公開信息;實行攤位報備登記制度,對攤販進行必要約束;科學管理疏導,引入社區網格化管理模式,分級分類管理地攤經濟;建立健全地攤經濟信用評價體系,對經營者進行信用評估和公示,激勵誠信守法、文明經營;加強宣傳教育與培訓,提高經營者素質,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文明購物,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
“地攤經濟”順應百姓需求,又能解決就業、推動消費,也引起了自治區民主黨派的關注。
民盟寧夏回族自治區委會組織盟員做了專門調研,在銀川市西夏區懷遠夜市,大家了解到,2024年,該夜市的營業額突破2億元大關,入駐商戶達474家。“不可否認,‘地攤經濟’已經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
如何以現代化、精細化、柔性化為治理方向,引導地攤經濟既有“煙火氣”又能“守秩序”,是優化城市民營經濟營商環境的重點之一。民盟寧夏回族自治區委會建議,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治理導向,城管履職要適度向攤販生計需要讓步;完善“地攤經濟”治理的政策保障,出臺相關政策和條例,提供監管人員、財政經費、經營場地、體制機制的細化支持;實行數字化管理,將“地攤經濟”作為城市治理中的常態化環節,助推其有序發展。
目前,寧夏一些地方已經意識到問題所在,采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舉措。比如有的劃定固定攤位,有的提出擺攤應有時段限制,還有的要求經營食品加工的必須辦理健康證……民盟寧夏回族自治區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對“地攤經濟”而言,柔性執法和審慎包容并不矛盾,放管得當,探索治理效能最大化,必然能激活一池春水,實現多重共贏。
(張倩 記者 范文杰)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