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我是黨員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土疙瘩”變“金疙瘩”
盛夏的車河村,宛如一幅精心繪制的山水畫卷。漫步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紅石塄鄉車河村的鄉間小路上,蔥郁的樹蔭為行人撐起天然的遮陽傘,一幢幢設計精巧的鄉村別墅錯落有致。今日的車河村,家家戶戶窗明幾凈,生活富足安康;誰又能想到,它曾經是一個貧瘠的山村。村民們年復一年地揮動著鋤頭,卻只能在干涸的土壤里刨出微薄的收成。就連村里的小伙子們說親時,媒人一聽是車河村的,便連連擺手,仿佛這三個字本身就帶著洗不掉的窮酸氣。
“沒有黨的領路,車河村還在泥潭里打轉呢。”中共二十大代表、大同市靈丘縣下車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春發自內心地說。2013年,靈丘縣把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和生態旅游業作為強縣富民的戰略目標。王春書記敏銳地捕捉到這個機遇,開始了他的“跑企”之路。他頂著烈日,冒著風雨,不知疲倦地往返于縣城與企業之間,鞋底磨薄了,嘴皮說破了,卻始終不肯放棄。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王春書記用他的一片赤誠終于打動了企業負責人,為車河村爭取到了首批有機農業示范項目和田園綜合體建設工程。每當被問起這段經歷,王春書記總是輕描淡寫地說:“為了鄉親們過上好日子,跑斷腿也值得。”
起初,村民們對改革充滿了疑慮和抵觸。針對群眾的不理解、有顧慮,王春書記帶領村黨支部一班人,春風化雨般耐心細致地做工作。遇到難纏的人家就五六趟地跑,即便挨黑臉受冤枉氣,他們也不灰心,經過持續不斷的勸解,村民的心結解開了,紛紛同意土地流轉,將全村1213畝土地經營權流轉給靈丘縣道自然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再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給靈丘縣車河有機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后來村集體又將水面、灘涂、山川、峽谷等資源全部“入股”,村民作為股東參與項目經營,走出一條“資源全流轉、村民全入社、三資全入股、收益全保障”的新路。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
在靈丘縣委縣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車河村奏響了一曲鄉村振興的動人樂章。王春書記費盡了心思,把企業、政府、村民都拉在一起,通過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引入工商資本,進行村企深度融合,采取“村莊改造﹢有機農業﹢生態旅游”的模式,建立車河有機社區,譜寫出“黨政企社”四手聯彈的發展交響曲。他們按照“誰干啥都明明白白、村子合作社一家親、村里村外企業手拉手”的法子,村企合作攜手共進,加強黨建聯建共建,帶著大家伙兒蹚著“黨政主導、規劃先行、產業支撐、市場運作、社會參與、共同富裕”的路子,一步步建設了起來。
在這場脫貧致富的攻堅戰中,王春書記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撬動工商資本下鄉,開創性地打造出“村莊改造﹢有機農業﹢生態旅游”的新模式:通過村莊改造重塑美麗鄉村肌理,依托有機農業夯實產業根基,借力生態旅游激活發展動能。在他的帶領下,車河村不僅于2015年成功摘掉了窮帽子,更構建起以有機旱作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商品營銷業為主體的特色產業體系,讓昔日的窮山村蝶變為充滿活力的有機社區。
如今的車河村,每逢旅游旺季,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村民們笑稱:“現在城里人都搶著來我們這兒‘洗肺’呢!”源源不斷的客流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4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13萬元。更讓鄉親們開心的是,現在腰包鼓了,路子多了——土地流轉有租金,園區務工有薪金,旅游分紅有股金,真正實現了“一份土地三份收入”。走在村里,隨處可見村民們臉上洋溢的幸福笑容,大家伙兒都說:“現在這日子,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讓這樣的星星之火燎原整個中國。”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指出,要堅持走有機旱作農業的路子,完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使有機旱作農業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的重要品牌。“有機好吃不減產”的預言,正在車河村的田野上變成現實。這片土地上的實踐,不僅讓鄉親們端穩了“生態飯碗”,更點燃了有機旱作農業的燎原之火——從全鄉推廣到全縣合作社效仿,有機旱作農業正在廣袤的黃土高原上蓬勃發展。王春書記表示,我們有堅定信心把有機農業傳承下去,我們也有信心讓這樣的星星之火燎原整個中國。
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