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資訊

充分挖掘抗戰精神內涵 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鄭大發訪談

2025年07月07日 11:06  |  作者:張麗  |  來源: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編者按:

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如何深入開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研究,充分挖掘偉大抗戰精神的豐富內涵,深入研究闡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意義,建構中國自主的抗戰理論知識體系?本報記者就此專訪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湖南師范大學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鄭大發。

加強對中華民族 從自在到自覺轉型的研究

學術家園:您在2017年出版的《中國近代民族復興思潮研究:以抗戰時期知識界為中心》一書,對中國近代以來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復興思潮進行了深入研究。您認為深入研究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復興思潮在今天具有怎樣的價值與意義?

鄭大發:我曾在這本書中總結出中國近代尤其是抗戰時期的中華民族復興思潮留給我們的4點啟迪:民族復興不是漢族或其他某個少數民族的復興,而是包括漢族和所有少數民族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的復興,中華民族復興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民族復興不是復古,而是中華民族的浴火新生和再創輝煌;民族復興是系統工程,不能片面強調某一方面,更不能把民族復興等同于文化復興;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在黨的領導下,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全國的大聯合、大團結。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除上述幾點外,還要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

學術家園:您曾在全國政協委員線上讀書活動中導讀《從自在到自覺:中華民族觀念的提出、發展和形成》,得到一致好評。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時期實現從自在到自覺的轉型,中國共產黨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怎樣的重要作用?

鄭大發: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實現了從自在到自覺的轉型,有以下幾方面原因:首先,日本帝國主義從來都是以滅亡中國為目標,把中國作為一個整體來侵略的,這在客觀上教育了各族人民,大家都是“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民族共同體;其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全國各黨派、各階級、各民族都加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對促進各族人民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起了重要推動作用。此外,邊疆的開發和戰區人口的大量遷入,不僅促進了西北、西南大后方地區經濟、教育發展和社會進步,也促進了這些地區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中華民族是一家”的新型民族關系逐漸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逐漸形成。隨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中華民族完成了從自在到自覺的轉型。

中國共產黨推動了中華民族從自在到自覺的轉型。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1921年成立不久即公開聲明自己是無產階級先鋒隊。九一八事變后,尤其是華北事變后,面對日本帝國主義滅亡中國的企圖,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要求,為領導和團結各族人民與日本帝國主義作殊死斗爭,公開聲明自己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無產階級利益與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是一致的,并提出了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使國共第二次合作成為可能。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推動和領導下,以國共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起來。這就為中華民族實現轉型提供了條件和可能。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認識到把廣大少數民族都團結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來,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對取得抗戰最后勝利的重要性。1938年,《中共擴大的六中全會政治決議案》就將“團結中華各民族(漢、滿、蒙、回、藏、苗、瑤、夷、番等)為統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圖存”,確定為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任務之一。為此,中國共產黨先后制定和實施了批判兩種民族主義、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企圖分裂中華民族的陰謀和罪行、爭取少數民族上層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等一系列動員少數民族積極參加抗戰的理論、方針和政策。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大力動員下,全國所有少數民族都加入到抗日隊伍中來,并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實現了“全民族抗戰”。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對中華民族從自在到自覺的轉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強調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除漢族外,還有幾十個少數民族,中華民族是漢族和這幾十個少數民族組成的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一律平等,則為中華民族的轉型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充分挖掘抗戰精神的豐富內涵

學術家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開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研究”。作為史學工作者,您認為應如何做好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意義的研究和闡釋?

鄭大發:抗日戰爭研究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學術界團結起來、分工合作,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深入開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研究”的要求落實到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作為史學工作者,我要立足本職,將自己目前已取得系列研究成果的“抗戰時期的中華民族復興思潮研究”和“抗戰時期的中華民族轉型研究”進一步引向深入。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復興的轉折點。就我的理解而言,這種轉折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第二,收復了自1895年甲午戰敗即被日本割去了的臺灣和澎湖列島以及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近島嶼。第三,獲得了世界大國的地位,成了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國和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第四,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在抗日戰爭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壯大,從而為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后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奠定了基礎。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提供了制度保證。第五,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從自在到自覺的轉型。以上這五個方面的前四個方面人們談得較多,相對而言第五個方面人們談得較少。如果說抗日戰爭勝利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奠定這一轉折點之基礎的便是中華民族實現從自在到自覺的轉型,應該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學術家園: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波瀾壯闊的進程中孕育出了偉大抗戰精神。如何充分挖掘偉大抗戰精神的豐富內涵,推動紅色基因的傳承發展?

鄭大發:抗戰精神產生于抗戰時期,在民族面臨危亡的時候發揮了重要作用,使中華民族取得了近代以來第一次抗擊外敵入侵的完全勝利,并從此邁向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新時代新征程,充分挖掘偉大抗戰精神的豐富內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要認識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是推動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寶貴精神財富;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是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的精神脊梁;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是為爭取國家自立自強而頑強斗爭的精神支柱;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是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而不懈奮斗的恒久動力。我們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推動紅色基因傳承發展。

首先,要深耕歷史場域,深化史料發掘與口述史、微觀史等多維度研究,剖析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等重大戰役,還原抗戰歷史圖景與精神譜系,并在此基礎上,圍繞抗戰精神的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構建理論闡釋體系。其次,要追溯文化脈絡,深挖抗戰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剖析其文化基因,結合中共黨史探索抗戰精神的創造性轉化、闡釋其形成邏輯與時代價值。最后,要聚焦價值內核,以嚴謹史論駁斥歷史虛無主義,捍衛抗戰精神的歷史真實性與價值正當性。在將精神內涵納入國民教育全鏈條的同時,構建創新傳播教育體系,借助影視、動漫、短視頻等多元媒介具象化抗戰故事,提升紀念館等紀念載體的育人功能,在重要紀念日策劃主題活動,實現抗戰精神的代際傳遞與價值延續。

建構自主知識體系,深化抗戰研究

學術家園:深化抗日戰爭研究在史料挖掘、理論建構等方面存在哪些困難與挑戰?建構中國自主的抗戰理論知識體系仍需要哪些努力?

鄭大發:深化抗日戰爭研究面臨著多方面挑戰。在史料挖掘方面,一些保存有大量抗戰史料的檔案館并沒有完全向公眾開放,尤其是獲取一些海外史料存在著一定困難;在成果轉化方面,前些年“抗日神劇”泛濫成災,如何將嚴肅的抗戰研究成果社會化,充分發揮這些研究成果的社會教育功能,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研究視角方面,現在研究成果還需拓展國際視野,不只是就中國抗戰而研究中國抗戰,還要把中國抗戰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進行研究,放在世界民族解放運動中進行研究,特別是面對現有研究成果碎片化比較普遍的情況,加強對抗戰宏大敘事的整體關懷,出版一套能得到學術界普遍認同的既有國際視野又有中國特色的大部頭中國抗日戰爭通史。

建構中國自主的抗戰理論知識體系。首先,要夯實史料基礎,挖掘和整合抗戰史料,并將其數字化。其次,要守正創新,即守唯物史觀之正,創研究理論、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之新,尤其是要引入跨學科研究方法,展開多維度的抗日戰爭史研究。再次,要建立學術共同體,整合學界資源,集中全國高校、科研機構和社會研究力量,建立跨機構的抗戰史研究聯盟,進行集體攻關。最后,要加強研究成果的轉化,創新研究成果的傳播方式,充分發揮研究成果的教育功能,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闡釋和主題教育活動,使全國各族人民牢記由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歷史,牢記中國人民為維護民族獨立和自由、捍衛國家主權和尊嚴建立的偉大功勛,牢記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的偉大貢獻,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記者 張麗)

編輯:位林惠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精品亚洲第一区焦香 |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 | 无人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综合卡通欧美日韩亚洲 | 亚洲精选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