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時政
近鏡頭·習近平的文化足跡 | “六尺巷體現了先人化解矛盾的歷史智慧”
安徽桐城六尺巷,黛瓦青磚間,小巷古樸,文脈悠悠。
盛夏時節,郁郁蔥蔥的香樟樹下,天南海北的游客來到這條兩米寬、百米長的小巷,親身感受傳承數百年的禮讓文化。
來自合肥的游客張欣雅在巷口買了一把寫有“禮讓”的折扇,興奮地說:“六尺巷的故事現在家喻戶曉,今天實地逛了逛,才發現原來這么有底蘊。”
六尺巷因清代大學士張英與鄰居吳家互相退讓三尺地基而成,是中國鄰里和諧禮讓的典范。
2024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考察,了解六尺巷歷史及其傳承,聽取當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情況。
“在詩書照壁前,總書記重溫了張吳禮讓典故。總書記看得很細,不時指點詢問。”桐城市博物館館長葉鑫回憶。
習近平總書記汲古言今,殷殷囑托:“六尺巷體現了先人化解矛盾的歷史智慧,要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場所,發揮好中華民族講求禮讓、以和為貴傳統美德的作用,營造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環境。”
“總書記當時叮嚀,謙讓,謙虛,和為貴,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已經融入到中國人的基因中,無論我們走到哪里,都自覺傳承這種精神。”葉鑫說,“這激勵我們繼續發揮文博優勢,通過特色文物展覽,讓大家感悟中華民族講求禮讓、以和為貴的傳統美德。”
小巷“出圈”,帶火了此處的張氏、吳氏家族文化陳列館以及禮讓、廉潔文化等主題館。青磚宅院內,一塊全息屏幕復原著小巷的古貌。葉鑫說:“我們用全息投影等新技術,為觀眾打造沉浸式的文化體驗,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
穿過百米長的小巷,一座牌坊上書寫“禮讓”二字,見證著歷史典故的時代新篇。
張英的十二世孫張耘如今仍在六尺巷周邊工作生活。作為六尺巷社區黨總支書記,他常引用老祖宗的故事,調解社區家長里短、矛盾糾紛。
不久前,社區西后街一處房屋的共有墻體傾斜、墻面開裂,誰來修?誰出錢?一時爭執不休。張耘把兩家人帶到六尺巷現場調解:“同樣是一堵墻,老祖宗尚能如此,你們何不都讓讓呢?”最終,雙方各讓一步,墻壁很快修繕到位,解決了大家心頭之憂。
“我們認真落實總書記要求,通過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治理智慧的契合點,讓六尺巷禮讓家風代代相傳,融入社會治理工作方方面面。”張耘說。
在桐城,“六尺巷”文化隨處可見:街頭墻壁上畫著禮讓故事,社區張貼著“讓三尺”詩句,“六尺巷”故事被編入學生教材;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六尺巷小課堂、六尺巷劇社等品牌活動,“相互禮讓、以和為貴”的文明理念廣泛傳播……
如今,六尺巷聲名遠揚。從桐城市社區治理的“六尺巷調解法”,到最高法工作報告提出推廣“六尺巷”調解工作法,這條小巷成為傳統文化賦能現代治理的經典范本。
不只是在桐城,安徽黃山依古訓打造“作退一步想”工作法,孔子故里山東曲阜循儒家文化建立“和為貴”調解室,浙江臺州建成“和合街區”打造基層“和合善治同心圓”,廣東豐順推廣“祠堂講事”構建“大事共商、小事互助”治理模式……那些穿越時空的文化火種,正在新時代的田野上,點亮更多星火。
這次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協同發力,打牢社會治理的文化根基。
“我們要牢記總書記囑托,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沃土,用和為貴理念啟發人,用知進退境界感召人,在推動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中,不斷堅定文化自信,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的生命力。”葉鑫說。
策劃:張曉松
主編:吳晶晶
記者:陳諾、燕雁
視覺|編輯:張愛芳、高松齡
新華社國內部制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