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原創
駛向民族復興的“中國速度”
——中國高鐵發展成就掠影
1952年7月1日,新中國成立后自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正式通車,被稱為新中國建設史上第一個奇跡。
當年通車典禮上鳴響的那聲汽笛,宣示著新中國鐵路人踏上了奮起直追的賽道。
73年,彈指一揮間,如今,一列列復興號如巨龍般飛馳在神州大地,澎湃創新動力,重構時空距離。
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深情點贊:“高鐵是我國裝備制造的一張亮麗的名片”“復興號高速列車邁出從追趕到領跑的關鍵一步”“高鐵技術樹起國際標桿”。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鐵路路網規模、質量和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建成并運營了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和先進鐵路網。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6.2萬公里,其中高鐵4.8萬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里程70%以上;“復興號”常態化按時速350公里運營,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實現高鐵時速350公里商業運營的國家;中國主持制定了國際鐵路聯盟(UIC)高速鐵路領域全部13項系統級國際標準,系統性完善了高鐵技術標準體系,中國鐵路在全球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不斷增加。
從無到有,從追趕者到領跑者,中國高鐵用舉世震驚的高速發展實現華麗轉身,在造福中國百姓的同時,也為全球鐵路發展貢獻著東方智慧。
穩扎穩打跑出“加速度”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鐵路技術還處于“綠皮車時代”,高速列車對中國而言還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1997年4月,中國鐵路啟動第一次大提速,并開始高速動車組自主化研制探索。步入新世紀,面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中國高速動車組產業拉開快速發展的大幕。
2007年4月,全國鐵路進行第六次大提速。那一年,“和諧號”動車組首次出現在世人面前。當年,CRH1、CRH2、CRH5系列的時速達到250公里的動車組陸續投入運行,中國鐵路正式邁入高鐵時代。
2017年6月25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標準動車組被正式命名為“復興號”,當年9月,“復興號”動車組在京滬高鐵上實現了350公里的時速運營。這意味著,從北京到上海,全程的運行時間被縮短至4.5小時左右。這一速度,讓中國成為世界上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快的國家。
連點成線、織線成網。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中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6.2萬公里,高鐵總里程突破4.8萬公里。
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一代代鐵路人用自強不息、敢為天下先的闖勁,讓鋼軌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延展成網,不僅跑出了令世界驚嘆的中國“加速度”,更用實干刷新著世人對“中國創造”的認知。
新型舉國體制下的科技突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自主創新的一個成功范例就是高鐵,從無到有,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到自主創新,現在已經領跑世界。
中國高鐵的飛速發展是科技創新的體現。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為協同攻關提供了最堅實的支撐。
一列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動車組,零部件超過4萬個,其采用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占84%,整體設計和關鍵技術全部自主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這背后,涉及20余個省份的配套企業,一車串聯千企。
在國家戰略指引下,科研機構、制造企業、高校形成協同創新合力,突破了一系列“卡脖子”技術。例如,齒輪箱作為“復興號”的核心部件關乎列車運行的穩定與安全。過去,高鐵列車的齒輪箱依賴進口,但通過我國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最終研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CW350(D)齒輪箱,為“復興號”動車組的穩定運行保駕護航。
目前,中國鐵路總體技術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高速、高原、高寒、重載鐵路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智能高鐵技術全面實現自主化,高鐵技術樹起國際標桿。
2025年7月8日至11日,第十二屆世界高速鐵路大會將于北京舉辦,備受矚目的CR450動車組將閃亮登場,其性能、智能調度系統等先進技術都將通過此次大會向全球展示。值得一提的是,CR450動車組列車運行時速提升到了400公里。
始于2021年的“CR450科技創新工程”由國鐵集團牽頭,聯合國內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科研力量組成創新聯合體,開展協同攻關。其中,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作為技術牽頭單位,組建了一支參與人數達210人、橫跨七大專業的CR450科技創新工程關鍵系統研發和試驗青年團隊。
“CR450動車組在研制之初,即編制總體技術條件時,就將更高速、更安全、更節能、更舒適、更智能作為核心頂層目標,并進行了技術路徑的分解和技術方案的論證?!比珖f委員、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趙紅衛說:“與CR400動車組相比,CR450車體重量減少10%左右;運行阻力、能耗指標分別降低22%和20%;牽引效率提升4%?!?/p>
在趙紅衛看來,中國高鐵的成就來之不易,這主要得益于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和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瞄準世界一流水平,我們在研發過程中發揮國鐵集團領軍企業作用,組建鐵路科技創新聯盟,統籌國際國內市場資源,開展一體化創新,形成強大合力,自立自強,夯實技術創新根基,將技術創新貫穿產業發展始終,有效帶動高鐵全產業及上下游相關產業迭代升級?!?/p>
從民生福祉到全球共享
高鐵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對人的賦能上。在中國,高鐵網絡如同毛細血管,將城市與鄉村、沿海與內陸緊密相連。
目前,中國高鐵覆蓋97%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全國19個主要城市群均已實現高鐵連通。無數人的通勤半徑、生活空間因高鐵而拓展。
透過今年7月發布的全國鐵路新的列車運行圖,記者還看到,億萬百姓正在“坐著高鐵看中國”的便捷中觸摸社會發展的溫度——
滬昆高鐵杭州東至長沙南段復興號動車組列車常態化按時速350公里高標運行,長三角與中西部地區城市聯系更加密切;京哈高鐵北京至沈陽段復興號動車組列車常態化按時速350公里高標運行,東北地區主要城市與首都間時空距離壓縮;首次在北京至成都、北京至貴陽、上海至成都、上海至宜賓、太原至深圳間開行夕發朝至動臥列車,為沿線旅客商旅出行提供更多選擇……
對全球而言,中國高鐵的經驗更是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孫永才說:“中國高鐵融合北斗導航與5G通信技術,實現全球首個移動閉塞控制,列車追蹤間隔從3分鐘壓縮至2分鐘,運力提升30%;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和自適應油氣懸掛技術,可推動CR450動車組設計時速突破400公里;?牽引供電系統支持高鐵在-40℃至55℃極端環境下穩定運行,覆蓋全球80%氣候區?!?/p>
談及中外高鐵技術交流與合作的方向,孫永才有很多期待。他說:“比如,在助力綠色技術產業化落地方面,中車株洲所與寧德時代合作的儲能式永磁牽引列車,已在中東跨境鐵路項目應用,能耗較傳統系統降低22%。該技術有望通過此次大會平臺向東南亞濕熱氣候區推廣?!?/p>
中國高鐵的技術和標準也在逐步走向世界。一個最典型的案例是,由中國和印尼合作建設的雅萬高鐵自2023年10月正式開通運營以來,呈現強勁增長態勢,運輸安全平穩有序,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截至2025年6月25日,雅萬高鐵累計開行旅客列車29778列,發送旅客超1000萬人次,動車組列車安全運行超463萬公里,成為印尼民眾出行的重要選擇。
今年是世界鐵路誕生200周年。主題為“高速鐵路:創新發展讓生活更美好”的本屆世界高速鐵路大會在北京舉辦,不僅體現了中國高鐵在世界高鐵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引領優勢和積極貢獻,也將進一步深化中國與世界各國在鐵路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高鐵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增進民生福祉,以創新發展賦能美好生活,為世界高鐵發展注入新動力。(本報記者 劉彤)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