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微言大義
奏響中國聲音
在江蘇蘇州高新區的蘇州民族管弦音樂廳,伴隨著指揮家輕抬指揮棒,嗩吶如泣如訴,二胡低沉嗚咽,一曲《絲竹交響》在演奏大廳緩緩流淌開來。恍惚間,與樂曲一同降臨的,還有一派姑蘇好風光:太湖畔的船歌、寒山寺的悠悠鐘聲、深深庭院中的評彈、江南園林的四季流轉……在音與景、視與聽的和諧交響中,一場浸潤了江南氣息的民族交響盛宴,給場下觀眾帶來深深的震撼。
這場在蘇州演出了上百次的熱門音樂會,如今,以江蘇為原點,逐步走出中國、輻射世界,足跡遍布美國、俄羅斯、德國、奧地利等16個國家32個城市,也“圈”了一大批“國際粉”。
對于蘇州民族管弦樂團而言,繁榮發展的“密碼”來源于其蓬勃的創造力——用本土化的故事、全球化的語言,向世界奏響中國聲音。
“民族音樂中的‘民族’,代表的就是一種中國精神、民族氣派。”蘇州民族管弦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彭家鵬向記者介紹,新中國成立后,為振興民族意識,將中國文化和中國音樂發揚光大,同時和西方交響樂區別開來、凸顯中國樂壇的獨特定位,民族樂團應運而生。民族樂團天然帶有弘揚民族性的使命,在《四季留園》《江河湖海頌》中,你能品味到蘇州品質、江蘇風格、江南韻味;在《和平之光》《征程·光明》中,能感受到吳越史詩的歷史波瀾與同心抗“疫”的時代交響。“中國音樂離不開中國大地和幾千年的文明內涵,只有立足中華文化的底蘊和深厚沉淀,才能寫出有感染力的旋律。”彭家鵬說。
千年中華文脈涵養了蘇州民族管弦樂的根與魂,江南水鄉的靈韻形塑了其獨特的審美與表達。而真正走出中國、影響世界,則需要進一步融合創新,讓民族音樂嫁接國際表達、叩擊時代脈搏。
據記者了解,樂團采取中國樂器和西洋樂器融合,主打“中西結合”——沿用中國琵琶、古琴、古箏等傳統樂器,彌補西洋樂器缺乏彈撥樂聲部的不足;用西洋大提琴和貝斯,改良中國傳統樂器低音不足的短板。同時,與樂器廠合作對嗩吶、笙等中國傳統樂器進行改良,讓原本擅長中高音的傳統樂器,也有了低音嗩吶、低音笙、中音笙和次中音笙,從而增強整個樂團的低音厚度和層次感。
“中國民樂是各民族融合的產物,自帶‘交響性’。學習、借鑒西洋的形制,最終目的是為我所用,發出‘中國好聲音’。”彭家鵬認為,音樂是不需要翻譯的國際通用語言,民族樂團,就是用音樂語言來講述中國故事。
承繼歷史,立足當下,在新技術新媒介活力奔涌的浪潮下,蘇州民族管弦樂團也在不斷探索嘗試:融合朗誦、獨唱、重唱等多元表達方式,與評彈、昆曲甚至搖滾跨界合作,和AI虛擬人協同演奏……在“出圈”“出海”后,持續追求“出新”“出彩”。今天的蘇民管,一面植根傳統,一面朝向未來;一面脫胎于江南,一面邁步向國際,超越了對西方交響樂的模仿或復制,而是在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創作生態中不斷生長出新的紋路。
從音樂到文學,從游戲到影視,中國文化“出海”之勢浩浩湯湯。在立足文化之根與發出時代之聲的交匯點上,提高文化原創能力,既需要在傳承中打撈精髓,從腳下的沃土汲取文化滋養與靈感源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盈肌理、豐滿血肉;更需要不斷吸收新的技術、新的藝術元素,通過碰撞融合、創新創造激活其時代生命力,站在國際舞臺自信舒展地表達中國敘事。在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中,遠播文明。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