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思想
紅色文化進課堂:大學思政課程教學內容重構與優化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與多元文化相互交織的時代背景下,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進程中積淀而成的精神瑰寶,
一、 紅色文化的內涵
紅色文化是在特定的歷史發展進程
紅色文化包含革命戰爭年代所形成的一系列革命精神譜系,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以及延安精神等。此外,改革開放以來,時代精神也被包含在其中,這些精神共同呈現出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而持續豐富的動態特性。
二、 紅色文化進課堂:大學思政課程教學內容重構與優化的必要性
(一)強化思想教育的內在要求
思想教育是思政課程的使命所在。在多元文化思潮不斷沖擊的狀況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呈現出復雜多樣、多元發展的態勢,需要通過系統的紅色文化教育來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以及文化觀。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程之中,可通過具象化的精神標識以及價值體系,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所具有的感染力與說服力,引導大學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穩固意識形態安全防線。
(二)傳承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使命
紅色文化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力量。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既是遵循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培育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通過對思政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和優化,將紅色文化當中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奮斗傳統同新時代的價值訴求相互結合,可賦予紅色文化新的時代內涵,促使其在傳承的進程中實現創新、在創新的過程中得以發展。這不僅對激活紅色文化的生命力有所幫助,還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提供實踐途徑,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展。
(三)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現實需要
大學生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其思想道德素質、政治素養以及精神品格的培育狀況直接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走向。紅色文化所包含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奉獻精神等內容,可給予大學生豐富的精神養分以及為他們提供行為方面的引導。通過優化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把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之中,有利于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培育其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增強其社會責任感以及歷史使命感。紅色文化可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推動其在思想、情感、行為等多方面實現全面發展,為其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筑牢堅實根基。
二、 紅色文化進課堂:大學思政課程教學內容重構與優化的路徑
(一)深挖紅色資源,夯實課程內容基礎
紅色文化資源是思政課程的關鍵內容,是開展思政教育的寶貴財富,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需要教師從系統性、科學性以及時代性的角度出發,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挖掘與整理。通過構建多維立體的資源體系,梳理紅色文化的發展脈絡,提煉其中的精神內核,把紅色文化資源有機地融入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當中,為思政課程筑牢內容根基,讓紅色文化在課堂煥發出持久的生命力,切實提高思政課程的思想性與感染力。
教師可以運用數字技術搭建紅色文化資源數據庫,把分散在地方檔案館、紀念館以及民間的紅色文獻、口述史、影像資料等進行數字化采集并分類整理,依據歷史時期、地域特色、精神主題等多個維度,創建紅色文化資源索引系統,為教學提供豐富而又精準的素材支持。例如,在講解革命精神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調用數據庫里某革命老區的珍貴手稿和戰役沙盤模擬影像等,把抽象的精神內涵轉變成具象化的教學資源。教師還可以聯合地方黨史研究部門、高校紅色文化研究機構,開展紅色文化資源學術研究,從理論方面深入分析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與意義,將最新的研究成果轉變為教學內容,保證課程內容兼具深度和前沿性。
(二)創新教學模式,提升課堂實踐效能
傳統思政課堂教學模式存在單向灌輸以及實踐不足等問題,較難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創新教學模式對于提升紅色文化教學實踐效能而言十分關鍵,教師需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框架,引入多種教學方法和技術手段,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式、體驗式教學環境。通過情境模擬、項目式學習、社會實踐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度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達成從知識接受到情感共鳴、從理論認知到實踐行動的轉化,切實提高思政課堂的教學質量與育人效果。
教師可開展紅色文化沉浸體驗式教學,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還原紅色歷史場景。例如,在講解長征歷史時,教師可以設計“重走長征路”虛擬現實體驗活動,學生佩戴虛擬現實設備可以真切地感受雪山草地的艱險以及戰斗場景的激烈,在沉浸式體驗中理解長征精神的內涵。教師還可以推行項目式學習,組織學生圍繞紅色文化主題開展社會調研,如“本地紅色遺址保護與開發現狀”“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播路徑”等,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與解決問題,撰寫調研報告并在課堂展示交流,在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同時,加深其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三)融合時代元素,增強文化育人魅力
紅色文化應與時代發展緊密
教師可以把紅色文化和新媒體傳播相結合,創建紅色文化微課堂。例如,教師可以制作一系列短視頻,采用當下流行的“vlog”(視頻日志)形式,組織學生講述紅色故事或者解讀紅色精神,通過抖音、B站等平臺進行傳播。同時,教師應組織學生結合社會熱點事件展開紅色文化主題討論。例如,在航天事業獲得重大突破時,引導學生去探討“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代航天領域的傳承以及發展。通過這樣的方式能讓學生深切認識到紅色文化并非塵封的歷史,而是與時代發展同步的精神力量。
(四)健全機制保障,推動長效協同發展
紅色文化融入大學思政課堂是一項系統工程,要達成長效協同發展,需要健全機制保障。教師應積極推動多方協同工作機制的建立,將學校、社會、家庭等各方資源與力量整合起來,以此形成紅色文化育人的合力。教師要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反饋機制,對教學過程以及效果展開全面評估,及時找出問題,調整優化教學策略,保證紅色文化教學持續改進且不斷完善,為紅色文化在思政課堂的落地生根
教師可以構建“校地社”協同育人機制,同紅色教育基地以及企業等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建設紅色文化實踐教學基地。例如,定期安排學生前往紅色教育基地進行現場教學,邀請基地講解員以及老黨員為學生講課,與企業合作舉辦紅色文化創意設計活動,把紅色文化元素融入文創產品開發之中。在評價機制上,教師要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既要關注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狀況,又要把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社會實踐表現以及紅色文化傳播成果等納入評價范疇,采用學生自評與互評、教師評價以及實踐基地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全面且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此外,教師要定期舉行教學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共同探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總結經驗,優化教學方案,推動紅色文化教學實現可持續發展。
通過對大學思政課程教學內容的重構以及優化,可切實激活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幫助青年學子堅定理想信念并厚植家國情懷。展望未來,隨著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持續挖掘、教學方法不斷革新以及育人機制的日益完備,紅色文化將會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發揮更為深遠的作用,為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王萍)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