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奇聞軼事
張大千的敦煌“藏寶圖”
1941年3月,張大千和兒子張心智、侄子張心德和工匠等,風(fēng)塵仆仆來到向往已久的敦煌,在莫高窟中開始了為期兩年多的歷代壁畫臨摹。1943年3月,留法畫家常書鴻受命籌建國立敦煌藝術(shù)研究所,一行6人也來到了敦煌。
此時,張大千的臨摹工作已接近尾聲,他為常書鴻安排了住處,又下廚為常書鴻接風(fēng)洗塵。兩個月后,張大千離開敦煌時,將關(guān)于敦煌的調(diào)查資料、記錄和研究成果等留了下來,供常書鴻參考。
臨別前,張大千握住常書鴻的手,半開玩笑地說:“我們先走了,而你卻要在這里無窮無盡地研究保管下去,這是一個‘無期徒刑’呀!”隨后,將自己手繪的一幅圖交到常書鴻手里,叮囑他等自己離開了才能打開。
張大千一行離開莫高窟后,常書鴻打開紙卷,發(fā)現(xiàn)是一幅《莫高窟月牙泉蘑菇分布圖》,上面還詳細標明了采摘蘑菇的地點、數(shù)量和時間等。常書鴻看了不禁一陣感動,因為莫高窟位于戈壁之中,食物特別匱乏,蔬菜極為罕見,張大千把自己發(fā)現(xiàn)的“蘑菇分布圖”贈送給常書鴻,就是讓他們得以改善飲食。對于張大千的關(guān)懷和慷慨饋贈,常書鴻感動不已——張大千留給他的不啻一幅“藏寶圖”。
常書鴻后來按圖索驥,尋找到了蘑菇,從此隔三差五地吃上蘑菇。常書鴻因此說道:“我常常思念贈送給我蘑菇圖的張大千先生。我也從此喜愛畫蘑菇。”并賦打油詩一首,表達自己與張大千的深厚情誼:“敦煌苦,孤燈夜讀草蘑菇。人間樂,西出陽關(guān)故人多。”
1944年1月1日,國立敦煌藝術(shù)研究所正式成立,常書鴻任首任所長。從此,常書鴻在敦煌默默工作、生活了四五十年。后來,他的骨灰被安葬在敦煌莫高窟九層樓對面,墓碑上鐫刻著“敦煌守護神”5個大字。(周惠斌)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