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兩岸>熱點聚焦
一條路穿越兩岸 青玉案照耀星河
——一位音樂詩人的中華血脈與世紀回響
▲ 陳彼得
■對話嘉賓: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關系研究所所長唐樺
核心觀點
2025年6月14日,臺灣知名音樂人陳彼得在故鄉成都安詳辭世。陳彼得留下的文化和精神遺產,體現在他對兩岸文化同源性的執著追尋,他的音樂始終流淌著“根在中華”的血脈;他的音樂世界里海峽兩岸的文化差異被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情感共鳴消弭,潤物無聲地滋養著兩岸同胞的心靈。
???陳彼得的精神遺產體現在他對兩岸文化同源性的執著追尋
記者:最近幾天陳彼得先生的故去,在兩岸引發的追思和懷念很多。您認為陳先生作為兩岸跨世代的文化聯結之橋,他留下的文化和精神遺產是什么?
唐樺:這幾天當《一條路》《青玉案·元夕》在兩岸的數字空間循環播放,當Z世代在抖音、B站等自媒體平臺自發且密集地表達對這兩首歌的癡迷,中華文化最堅韌、最有煙火氣的傳承已然發生。陳彼得先生作為兩岸跨世代的文化符號,他留下的文化與精神遺產豐富而深遠。
他的藝術生涯本身就是一部鮮活的華語流行音樂進化史。20世紀90年代后期,他的創作將古典意境與現代旋律熔鑄一爐,展現出對傳統文化符號的創造性轉化。
而真正讓陳彼得成為兩岸文化紐帶的,是他晚年對中華古典詩詞的音樂化重構,這是一場文化基因的激活實驗。舞臺上白發蒼蒼的他以“一把吉他﹢極簡編曲”讓《青玉案·元夕》突破年齡與地域壁壘,搖滾節奏包裹“驀然回首”的東方哲思,電子音效勾勒“燈火闌珊”的視覺意象,使音樂文本從古籍符號轉化為可感知的情感共鳴。他的這一藝術實踐,為傳統文化的破圈傳播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樣本。后來網友們經常在微博自發推薦古詩詞,求陳先生譜曲,陳先生也如“孩子般樂此不疲”地回應,形成從傳統文本到現代譜曲,再走向大眾傳播的良性循環。
陳彼得的精神遺產,更體現在他對兩岸文化同源性的執著追尋。出生成都、遷居臺灣的經歷,讓他的音樂始終流淌著“根在中華”的血脈。他曾說:“我這一輩子就是要做中國人。這個東西是鐫刻在你的血液里的,就是我們的本能。”他的音樂世界里海峽兩岸的文化差異被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情感共鳴消弭,潤物無聲地滋養著兩岸同胞的心靈。他的經歷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寓言,從早期創作吸收搖滾、迪斯科等西方流行元素,到晚年回歸古典詩詞吟唱,完成了中華文化尋根的閉環。這種從離鄉到回歸的路徑,隱喻著全球化時代中華文化主體的尋根之旅,也為兩岸文化交流提供了心靈契合的路徑。他留下的文化與精神遺產,必將持續激蕩,照亮更多中國人尋找文化歸屬的道路。
???他們的音樂向世界展現了一個包容、開放、充滿創造力的中華文明
記者:我們緬懷陳彼得先生。同時,我們也看到,在臺灣還有不少像陳彼得先生這樣帶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符號的音樂人,當下兩岸如何共同傳承好這些“文化符號”?
唐樺:這樣帶有鮮明臺灣文化人符號的音樂人彌足珍貴,不僅是臺灣地區音樂文化發展的重要見證者,更是在兩岸文化交流、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創新以及全球文化對話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我們不僅需要這樣的“文化符號”,更要心懷感恩地去守護好他們用心血澆灌的文化花園。
他們的音樂像是一座跨越海峽、聯結感情的橋梁。陳彼得對中華文化根脈的追尋,音樂的光芒驅散了政治的陰霾,人們感受到的只有血脈相連的同胞情誼。在兩岸關系錯綜復雜的當下,他們的音樂是最溫柔卻最有力量的語言,讓“兩岸一家親”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共同記憶。
以陳彼得先生為代表的這些音樂人,是展現中華多元性的靈動使者,讓世界看到一個包容、開放、充滿創造力的中華文明。他們用音樂告訴世界,中華文化不是刻板的典籍,而是充滿生命力的藝術長河。臺灣文化不是孤立的島嶼,而是中華文明星空中璀璨的一環。音樂的形式或許會不斷更迭,但“陳彼得們”留下的文化火種永遠不會熄滅。
???兩岸需要攜手讓音樂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流動血脈
記者:隨著這些年在兩岸幾代人心中的“藝術大師”一位位遠去,我們如何把“聯結兩岸的歌聲”繼續吟唱下去?
唐樺:文化的傳承從來都不是一人一事的孤旅,而是一場生生不息的接力。要讓“聯結兩岸的歌聲”繼續吟唱下去,兩岸需要攜手在人才培育、文化創新與傳播革新等領域共同發力,讓音樂成為流動的文化血脈。
傳唱兩岸的歌聲,根基在于構建互補共生的人才培育體系。臺灣豐富的流行音樂產業經驗與大陸龐大的文化市場資源可以實現互補。同時,還要注重挖掘和扶持民間音樂人才,鼓勵兩岸音樂社團、工作室開展合作,設立“兩岸音樂創客空間”,通過季度創作營、方言歌謠大賽等機制,讓巷弄里的獨立音樂人獲得與滾石唱片等老牌機構合作的機會。這種“學院派﹢草根派”的模式,既能傳承羅大佑、李宗盛時代的創作心法,又能捕捉Z世代的音樂表達密碼。
傳唱兩岸的歌聲,還需要進一步挖掘兩岸共享的音樂母題。兩岸音樂人深入挖掘兩岸共同的文化瑰寶,將閩南語童謠、客家山歌、戲曲唱腔等傳統音樂素材,融入現代音樂形式中。同時,以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情感共鳴為題材,創作更多反映文化同源的音樂作品。讓音符成為聯結兩岸同胞心靈的紐帶,讓歷史的厚重與時代的鮮活在音樂中完美交融。
傳唱兩岸的歌聲,還需要在傳播方式上革新。當兩岸共同打造的文化音樂傳播IP在抖音、YouTube等平臺上亮相,當音樂創作挑戰吸引著兩岸青年紛紛參與,那些充滿創意的短視頻里每一個點贊、每一條評論,都是對兩岸文化聯結的認可與支持。而兩岸聯合舉辦的音樂節、線上音樂會,更易于自然而然打破地域的隔閡。當兩岸的夜空被同一場音樂會的璀璨星光點亮,當千萬人隨著同一首歌輕輕吟唱,這股力量能驅散所有的誤解與隔閡。
真正的文化傳承,是讓“眾里尋他”的叩問,成為穿越海峽的文化羅盤;是讓《一條路》的旋律化作代碼,在中華文化的傳承中衍生出千萬條新的路徑。
???陳彼得先生藝術生命力的蓬勃生長本質上是中華文化基因的顯性表達
記者:陳彼得先生雖然是最早將西方搖滾、R&B元素引入臺灣流行樂壇的先鋒音樂人,但因從小成長在臺灣眷村,他的生命底色留下深刻的愛國印記。您認為最初的生命底色印刻,對藝術家一生的藝術創作有多重要的作用?
唐樺:陳彼得先生的藝術人生軌跡揭示了生命底色對藝術家的塑造,如同地質層對地貌的決定性作用。其藝術生命力的蓬勃生長本質上是中華文化基因的顯性表達。他以先鋒之姿將西方搖滾、R&B元素引入臺灣流行樂壇,又在晚年以中華詩詞譜曲的方式深情擁抱文化根源。看似矛盾的藝術軌跡,實則源于臺灣眷村這片特殊文化土壤的滋養。作為離散族群的文化飛地,臺灣眷村宛如一座“微型文化共同體”,匯聚著大陸各地的方言韻律、民俗風情與傳統藝術。大陸的歷史文化、民間故事、傳統藝術無聲地滋養著陳彼得先生的心靈,使其在20世紀70年代將西方音樂元素引入臺灣時,就巧妙地融入了中華文化的韻味。偶爾閃現的傳統音樂節奏,歌詞里若隱若現的古典意象,都彰顯著他對本土文化的堅守。這種“西樂為表,中韻為里”的創作范式,就是臺灣眷村文化浸潤形成的審美本能。
在全球化浪潮與網絡文化的沖擊下,當下臺灣新世代音樂人雖擁有接觸多元音樂風格的便利,卻也面臨文化認同的困惑。部分音樂人在多元文化的迷陣中迷失方向,忽視對中華文化根源的挖掘。更有別有用心者蓄意制造文化隔閡,加劇了身份認同的危機。陳彼得先生生前曾哽咽坦言:“一提到臺灣,我就痛哭。擔心我們的親愛的父老鄉親,他們有時候看不到真實的東西。”這種擔憂折射出文化傳承斷裂的隱患,若任由文化根基流失,臺灣音樂終將淪為全球文化浪潮中的無根浮萍。
但值得欣慰的是,仍有不少臺灣音樂人在堅守文化傳承之路。他們從臺灣本土的民間音樂、戲曲中汲取靈感,將其與現代音樂形式巧妙融合,創作出兼具傳統韻味與時代氣息的作品。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延續,往往通過與本土文化的創造性交融來實現。真正的傳承,并非復刻經典旋律,而是承襲陳彼得先生《一條路》和《青玉案·元夕》中的那份文化勇氣。(本報記者 修菁)
編輯:董雨吉